享受语文的盛宴,行走于修行的路上
享受语文的盛宴,行走于修行的路上
鲍宗武课感研修工作室 曹巧俊
4月19日、20日,在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的精心组织下,在导师鲍宗武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来到金华,参加“八婺之春”浙派名师、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新课展示研讨会,这是一场小学语文界的盛宴,一次大咖云集的盛会,我们享受着、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
感悟一:语文教学的要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而要让每个生命通过语文发现他自己。
王崧舟教授说:“文言文乃民族文化之根源。”在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今天,我们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呢?听王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让我深深沉迷。《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课文。王老师通过苏轼所写的与“月”有关的三句诗词导入,引导学生理解“月”代表着诗人的心境,感悟苏轼对明月的情感之深,为后文学习做好铺垫。在初读古文之后,引导学生理解四字词语中难理解的字的意思,如“但”、“入”、“空明”等,学生回答不满意也不着急,那就是学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需要在课堂上重点突破的。在文本的解读上,王老师紧扣学生的理解难点,通过“欣然”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爱月,已经把明月当知己,进而破解“入”一字的理解难点,“入”是进入,拟人用法。一个引领,学生便能举一反三,通过字词感悟理解苏轼与张怀民的知己之情,层层深入感悟月的“空明”,理解写月而无月是因为“好的文字不直白,好的文字要含蓄。”最后王老师通过视频短片,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了解苏轼在创作时的处境,进而感悟何为“闲人”。王老师的课正如他的人一样,大气儒雅,他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习,找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通过语文学习发现他自己。
王春燕老师为我们献上的是一场“诗歌与音乐”的美妙之旅,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对仗美,叠词美,节奏美,让学生感悟诗词和音乐一样有着独特的节奏感和美感,并能美美的朗读出来。学生在课堂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内容,而是对诗歌欣赏的习得。
感悟二: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才是真正的学情分析。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余琴老师给我们做了题为《学情分析,有效语文教学的原点》的讲座,听完讲座,我不禁陷入沉思:我平时所做的学情分析,是否真正契合孩子们的现实起点呢?什么样的学情分析才是真正有效的?只有使教材内容与孩子学习经验高度契合的学情分析才是有效的,孩子的学习起点应该是现实起点。
感悟三:你是怎样的老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
在此次学习之旅中,主持人吴小军老师的风采堪称意外之惊喜。第一天的主持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吴老师的风趣幽默,才华横溢,主持不离写诗。而第二天在姚晓芳老师的课堂上,出口成诗的孩子们让我们所有老师眼前一亮,原来竟是吴小军老师班的学生,吴老师酷爱写诗,一直教孩子们写诗,所以他的学生在课堂也能出口成诗。听及此,我不禁感慨:你是怎样的老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沉淀,提升自己的学术涵养,才能在教育之路上不负学生。
语文教学是我一生不懈的修行,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我也将继续孜孜不倦,沿着前辈们的指引,不断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