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媛工作室: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跟班实践培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2017年11月17日,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跟班实践培训班在吴丽媛导师的带领下开展了第四次集中培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第一课时内容,教学重点是通过关键词语,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明白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从了解“租界”入手,感受近代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引导学生概括关于少年周恩来的三件小事以后,我引出了关于租界的话题,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租界生活的句子,通过抓住“大不相同”,让学生们进行猜想:这一带是指哪里?与别处有何不同呢?但由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距离学生太遥远了,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我插入了一个视频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租界地内洋人和别的地方的中国人民生活的不同。
二、紧紧扣住“中华不振”,层层理解。
在了解租界后,我直接锁定了第九自然段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谈谈体会。通过抓住“得意扬扬”、“衣衫褴褛”、“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等词语入手,根据不同人物的反应,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像当时的画面,换位思考,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立下志愿的根本原因。
虽然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但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导入过长,重点深入不够等,在导师吴丽媛和工作室其他伙伴的建议下,我更加觉得任重而道远,需要好好努力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