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宗武工作室:文本解读(一)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本解读
后江民族小学 曹巧俊
一、课题猜解
当我读到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跨越海峡”这个词,跨越海峡,讲的是两岸同胞的故事?第二个词是“生命桥”,为什么叫生命桥呢?有什么特殊含义?细读文本得知课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原来指的是爱心,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美好的情意。
二、文本品悟
(一)画面品析
本文虽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但纵览全文,竟没有一处人物的语言描写,也少有动作描写,更看不到人物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但是读来却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展示了两个相似却又鲜明对比的画面。
画面一: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画面二: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身患重病的小钱躺在病床上,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苍白”和“红润”这一组词的对比足以说明这一点。小钱“刚满18岁”,正是花样的年龄,但是他的“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文字是有温度的,一个“18岁”,一个“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让我们为小钱感到深深痛惜,如此年轻的生命之花,即将绽放却面临凋零,他此时此刻多么需要骨髓,唯有骨髓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表面看来,这两幅画面多么相似:在同一时间,在相似的背景下(医院),两位青年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是同样是“静静”地躺着,他们的境遇又是多么的不同,他们的心情又是多么的不一样。杭州青年小钱是因为身患严重的白血病,被病魔折磨得虚弱不堪,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台湾青年是为了给小钱捐献骨髓,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同样是“静静地躺”,前者是被迫,后者是主动;前者是无可奈何,后者是甘心情愿,这是一种无私的大爱。
文中“静静”出现两次,在“静静”地躺着背后,却是不能平静的心情。对于小钱而言,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十万人力才有一个适合骨髓的人,小钱何其幸运,他心情怎能平静呢?然而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在台湾发生了一场里氏7。3级的地震,青年虽然平安无事,但是他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他多想知道,他的心情又如何平静呢?
(二)侧面描写品读
1.地震一种非常可怕的灾难,更可怕的是地震过后还会有余震,文中对此也有描写: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些句子表面看是写余震的可怕,却反衬出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可敬可爱、无私无畏的忘我牺牲精神。此刻,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房屋在余震中摇晃;病床在余震中摇晃;一切都在余震中摇晃。下一刻,病房也许会突然坍塌将他们埋在废墟下;下一刻,天花板上的重物也许会砸在他们的身上;下一刻,他们也许都会受伤,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但是他们把恐惧和担忧深深地埋在了心里,把镇定和从容留在了脸上,也留在了心里,余震的危险和李博士的“沉着”,青年的“静静”形成了鲜明对比。针头刚刺进皮肤,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袭来,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针头再一次刺进皮肤,又是一阵余震袭来,针头又从肌肤里脱落了。针头又一次刺进皮肤,余震又袭来了,电灯掉下来了,盐水瓶碎了,针头又脱落了,李博士不得不等待时机重新再刺。 “不得不”, “一次又一次”, “暂停的间隔”,几个词语让我们看到的是以李博士为首的医护人员和台湾青年为了小钱不顾生命安危,一次一次不懈努力,始终不放弃的感人画面。这涓涓流出的岂止是骨髓啊,岂止是鲜血啊,这涓涓流出是杭州青年小钱满怀希望的期待,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希望,是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台湾同胞的舍生忘死的无私大爱。
2.美好的环境带来的是悲伤的心情。作者在课文第一段进行了环境的描写,第一段看似只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其实不然。“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如此美好的清晨,如此美丽的杭州,然而小钱却无法欣赏这样的美,不禁让人悲从中来。第二自然段中“灿烂的阳光”也是带来同样的效果,读着读着,让我们深深同情小钱,读着读着,我们更加体会到骨髓对于小钱的重要性。
三、延伸体会
课文最后一句话“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读到这里,我陷入沉思:文本仅仅是反映两岸同胞之间的情谊吗?如果患病的不是小钱,而是其他国家的人,而是其他种族的人,青年会捐献骨髓吗?会在地震中捐献骨髓吗?李博士会冒着生命危险抽取骨髓吗,会奔波十几个小时,为他做手术吗?答案不言而喻。因为这就是“大爱”:大爱无疆,他超越了国籍,超越了民族;大爱永恒,他超越了空间,超越了时间。教参中《跨越海峡的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一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同样感人的故事,不同的语言风格,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搭石》文本解读
妙高小学 罗 艳
一.解读作者
《搭石》的作者——刘章,他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山村。刘章从事过造田垒坝、剪树锄禾、山野牧羊,也曾任过生产队长、副大队长、党支部书记与县文化馆副馆长等职,生活底蕴非常深厚扎实,农村生活的体验和家乡的风土人情,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四十年来,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乡情极重,作品一半以上是写家乡风物和亲人的。刘章认为:当今,随着大工业社会的兴起,生活节奏空前紧张,人们的感情比较“浮躁”,需要回归乡土,需要一种心理上的平静。《搭石》就是他到石家庄工作以后,当他看到熙攘的人流,便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那潺潺的溪流;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无序地横穿马路,便想起了乡亲们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和彼此的礼让;看到人们从不肯弯腰拾起马路中间的石头、树杈,便想起了乡亲们雨后主动摆搭石的情景。他忽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他写下了此文。
二.解读题目
搭石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许多孩子并不懂得什么叫“搭石”。所以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交代:“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会根据水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根据文字的介绍,我们得知,搭石一般出现在秋季,过溪时,脱鞋挽裤已经略有凉意,搭石便有了存在的必要。“两尺左右的间隔”,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大人,孩子都能轻松跨过。从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它任人走,任人踏,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可见作者想借搭石来歌颂精神与品质,借物喻人。
三.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了“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画面一:秋凉以后摆搭石
这个画面的描绘只用了一句话,用墨的着力点在“早早”二字上,不用任何人的嘱咐,全凭一颗热忱服务他人的心。
“如果别处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读到“谴责”一词,人的心会随之一震,“谴责”:严正申诉。指个人、团体、党派、国家等的荒谬言行和错误政策进行严厉责备,带有庄重的色彩。摆搭石是村民们自发的行为,它没有任何强制,这样的谴责似乎是一种“道德的绑架”。恰恰是这样的“绑架”,让我们感受到了村民的勤劳与热心。质朴的山民们最鄙夷的就是“懒汉”这样的字眼,他们愿意为生活付出,淳朴的民风就是如此造就的。
画面二:赶路老人调搭石
这个画面。作者采用了细节描写,“无论怎样急”,“只要”,从关联词语看出,老人将调搭石看成头等大事。“一定”,“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一连贯的描写,一位一心为他人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调搭石,绝不仅仅发生在老人身上,但作者抓住“赶路老人”这一特殊典型,极具代表性。点面结合的写法,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典范。
画面三:协调有序走搭石
“紧走搭石慢过桥”,这一俗语引用,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号称“农民诗人”作品中散发的乡土气息。“搭石”是属于农村的,只有常行走于搭石的村民们,才更总结出如此精妙的话。
在这一画面的描写中,作者从听觉(声音踏踏)和视觉(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方面把山民的美德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不但有着文字的意境美,还有着音乐的节奏美。“协调”的意思是配合的适当,有序的意思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起来的意思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配合。那么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配合的呢?“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这一部分文字的音律之美,节奏之美,让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多种方式地读,读着,读着,协调有序走搭石的画面就自然浮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画面四:文明礼让过搭石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礼让他人和尊老爱老的品质。用“如果”和“假如”引路,用“总要”说明所有的山民都是这样做的。这些普普通通的细节让我们感动,这一让一伏一背,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家乡人人与人之间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美好的感情。
四.品读“理所当然”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背老人走搭石,理所当然。但在村民们的心中,理所当然的绝不仅仅是这点。此处,抓住“还有哪些事情,在村民的心中是理所当然的?”这问题,让学生对文中“看不见的美”进行一次回顾,借此来升华搭石背后隐藏的村民的人性美。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搭石,仅是几方平整的石头,不起眼;村民,默默无闻为他人,彼此的精神是相通的。搭石这种特殊渡水方式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和尊重他人的美好情怀。经过文本的研读,学生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回首前文,“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只要溪水不止,他们就会永远地这样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