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那明亮的地方
向着那明亮的地方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90培训感悟
遂昌县妙高小学 吴丽媛
写在前面: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都会的孩子们啊。
—金子美玲《向着明亮那方》诗节选
我特别喜欢这首儿童诗。这首诗里昂扬饱满、无限执著的精神姿态,总是鼓舞我绝不放弃内心的一线光亮,以欣欣然、亮晶晶的心情,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短短的几天培训,专家的引领与点拨,突然间让我明白,其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一定要那么循规蹈矩的。随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我们语文老师也在思考我们语文的核心素养该是什么呢?语文素养不用于语文成绩,语文成绩只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走进儿童,了解儿童。
儿童文学,恰恰就是成人通往儿童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引领教师们去研究儿童文学,能为大家更新理念服务。金波先生在《课标解读简明读本》中指出: “对于教师来说,儿童文学素养是必需的。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只是为了指导儿童阅读,也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还是一种职业的素养,甚至是做人的素养。”
1.“人性”的需要。儿童文学出现的时候,目的是为了儿童,可是文学作品一旦写出来,实际上是面对所有人的。成年人阅读它,必然带着自己的生命履历、经验积累、角度和位置,可以从儿童文学当中,读到你作为一个成年人的需要与感动。儿童文学的美好不仅属于孩子,只要你去读了,你就会真切感受到,作为成年人,也可以从儿童文学当中得到抚慰,这个就是所谓“人性”的需要。
2.“师性”的需要。儿童的阅读,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成年人的指导。什么是好的书?什么是值得童年去读的书?需要告知,需要引荐,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年人其实是儿童阅读的第一读者。对低幼儿童来讲,父母是儿童文学的第一读者;对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是第一读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儿童文学需要我们去接触,去阅读,去认识。
3. 与“童年”交往的需要。有一本美国小说《特别的女生萨哈拉》,里面有一位老师波迪,她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一个很智慧的老师。语文老师完全可以从她身上,学到充满文学感觉的教学法,读到她对教育的理解、对童年的呵护。
有人说, “童年是一个秘密”。我们如何真正“看见”童年?只读《儿童心理学》是不够的,而幸运的是,儿童文学会生动地把童年的秘密揭示出来。读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你会慨叹,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童年的真实面貌。阅读儿童文学,能让教师更加懂得童年,拥有对童年的理解、洞察。不仅如此,儿童文学关照的是儿童生命体内蕴含着的不可替代的、珍贵的生命价值。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从根本上理解儿童,才会对儿童发展更有作为,才能唤醒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面对童年,跟童年进行合宜的对话和交往。
通过培训,我逐渐意识到,儿童文学的殿堂,正是儿童学习语文的一个美妙世界。我们为同学们开启的,正是一段段充满热爱和乐趣的阅读之旅。第三,诚如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所言,许多年来,语文教师反反复复在研究课内阅读,对一些大家关心的话题,也都有了较为深入地探讨。相较之下,课外阅读却一直少有人问津。从这个角度说,在课外阅读领域,进行开拓性的实践研究,显得尤有现实意义。
是啊!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也许,在很多人眼中,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何尝不是一种“无用之用”?可是,庄子悠然有云: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笃信之!践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