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模式下德育的“得与失”
引言:大多数人讨论“德育”相关话题,莫不是围绕着“德育方法”或“德育功能”两方面展开。当德育脱离了“方法或功能”这些较为功利的话题,似乎已经没有其他可以讨论的余地。如若从“功利性”角度谈论德育,笔者亦觉无处下手,前人在此处留有太多著作,因此笔者不讨论这一话题。当笔者从教育模式层面看待“德育”时,反而收获良多。
笔者论述“当代教育模式下德育的得与失”这一话题的原因有二:
第一,当代教育模式相比较古代及近代有较大差别,导致德育相关的内容已发生较大变化。在这渐变过程中,引出了许多有关“德育进和退”的争论。笔者基于对“德育进和退”的思考,阐述“德育的得与失”以供后人参考研究。
第二,笔者不喜欢将“德育”束之于普适性教育。教育最终落实于个人,而“德育”在进行普适性教育的过程中,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未可知,所以退而探讨“当代教育模式对德育的得与失”这一话题。
正文:我国现代教育基于“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这一理念出发,建立了现代教育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发展,但是在这过程中,仍旧要看到否定的一面。
得与失之一:社会、政治因素左右德育的“德”。“德育”的出发点就是“德”,何为“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社会性质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政治体制有不同的答案。德育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是教化群众,使得民心所向,追求和制定相对统一的内在标准及规则。使得整个社会以及群体具备较为统一的思维认识。但在“德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缺失,即思维模式的“固化”。表面上社会追求统一的价值体系,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繁荣和稳定,但是思维模式的“固化”却反而会降低科学技术、学术思想的发展。譬如两次世界大战“军备竞赛”所产生的科技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文学”占领文化论坛等等。
得与失之二:“德育”对“德育对象”的影响未可知。笔者在接受小学教育时,学校发动大家向“赖宁”同志学习。当时笔者亦觉为国家、为社会捐躯是至高无上的,现在却不敢苟同。对国家有利,对赖宁自己是否有利?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抛开这一问题,单就“德育”对“德育对象”的影响而言,笔者认为这种影响是未知的,没有任何人可以说“德育”一定是好的,或者一定是“坏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而事实也是如此,在此不多做讨论。
得与失之三:“德”的多元性对德育的影响。以当代教育模式中的普通教育为例,教育对象在完成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学的过程中,接受了来自于不同教育主体的“德育”,即“德”的多元化。其好处在于帮助德育对象较为迅速地构建价值体系,并不断修正。但正是因为德育主体的不同,所传授的“德”也具有多元性,导致很多学生的价值体系混乱,缺乏核心的价值观念。而有关于“价值体系混乱”的话题正在成为德育热门话题。(201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