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德育原理》有感
2017年,遂昌县班主任工作室继续开班,这次活动打破常规,以研修沙龙的形式将成员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德育”这个大话题。聆听了诸位老师们理论讲解,加上自己的实践操作,慢慢对德育原理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并在此列举一二感悟。
一、德育不是形式主义教育,不能以偏概全。
说起德育,很多人觉得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性教育,殊不知这想法过于以偏概全。德育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包含各个方面: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正是这些复杂而细化的内容使德育不同于普通的政治教育,脱离了形式主义,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有许多种的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德育是教育的带头人,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对德育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停留在表面,而应探寻最普遍深刻的原理,从而提升自我意识。
二、德育不是空口说白话,要与实践相结合
回顾学校教育,德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每个教育者也尽力去发挥德育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各个学校发展的不同和条件的各异,德育教育的发展也层次不齐。就拿德育活动来说,很多教育者只会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进行口头教育,或在学校布置任务时开个班会,做几个活动,并以此作为德育实施的“证据”。诚然,教育者的口头教育必不可缺,集中教育也有作用,但最重要的德育实践却经常被忽略。课程太多,课业太重,没有时间…都成为了无法进行德育实践的“借口”,殊不知一次小小的德育实践给学生留下的可能是终生难忘的印象。就如高中毕业的成人礼,正是一次意义深刻的德育实践,提醒学生告别过去展望未来,迈入正式的成人生涯。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堂”、“微班会”等各种德育实践新形式也应运而生,身为一个教育者,要有接受新事物的理念和态度,更要有能力将这些德育的新形式纳为己用,打破常规,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德育之路。
三、德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打好“关系牌”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教育不是靠一个人能决定的事情,同理德育也非一人之力可以实施。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关系:家庭、学校、师生、社会、同伴,要实施好德育,就要理清各路关系,找出主次矛盾,对症下药,才能打好“关系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言语:“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让你们把他教好的”“我要忙着赚钱养家我没空管他,你们老师多照顾一下”“这个班的学生表现这么不好就是班主任没教好,就是班主任的责任”,多么无奈,好像每个教育者都成了神一般的人物,只要把学生交与他手上,便能彻头彻尾改头换面。就算一个老师再怎么三头六臂最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再怎么劳心劳力也无法靠着一人之力改变一群人。这种时候必须得靠各个群体的力量,领导顺应机制改革,制定优良的措施;各个任课教师齐心协力,把握教学方向;师生相互体谅尊重,营造和谐的氛围;家长学校相互配合,打造家校一体化;同伴之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只有发挥出了群策群力,才能使效力最大化。
四、小结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如何使蒙者不失其正?德育教化,万事之本,以德为先。师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身为楷模,用言行举止、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201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