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红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品鉴”研讨会学习有感
早就听过阵容强大的“千课万人”,期待着自己也能参加。工作后,作为杨春红班主任工作室的一员,有幸可以跟着导师去参加“千课万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班主任工作品鉴”研讨会。
刚入会场,便被一位身穿白色大衣的摩登女士吸引了全部的注意。乍一看还以为是组委会邀请了哪位歌星来为大家开场。细细一看方知,这就是为我们讲课的第一位主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王文英老师。王文英老师用充满激情与动力的“相逢如歌”来做开场白,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别人无可取代》的主题演讲。她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与几位“问题学生”的教育成长故事。
从她的故事中,我听到了一位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满满的爱意。这份爱温暖不炽热,却能融化一切隔阂与坚冰,让学生能心甘情愿的称呼王老师为“大姐”、“女神”、“小妈姐”。从王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抹生命的亮色。任何人,要生活得阳光、生活得幸福。教育难道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吗?言传、身教。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爱生活、爱自己、爱别人”。知识会遗忘,爱却是永恒。
人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在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桂贤娣老师的眼中,教育,就应该是真教育,孩子,就应该有孩子的样子。桂老师同我们说起自己做的六件“烂事”。这一件件“烂事”中,在最后有被证明是自己做的欠考虑的,有被事实验证是触碰人心灵的教育的,也有引发广泛讨论和思考的……或许正是这些当时被怀疑和不理解的做法,是教育中越来越让人求索和向往的“真”的教育。教师做真事,说真话,孩子才会跟着你,做真事,做真人。
面对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一定是正面教育。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百合班”班主任俞玉萍老师,立足于正面教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百合班”。所有的成长,都是试错的过程,所以无需以怒、骂来面对孩子。当孩子打破花瓶时,真心的一句:“孩子,有没有扎到手?”关心孩子,关心他内心的感受,也要学着容忍孩子的错误。因为我们最终要的不是孩子学会承认犯的错误,而是希望他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阅读的正确方式又是什么呢?王老师从《小王子和玫瑰花的故事》引出驯养式阅读的概念,让孩子们重构学习力。而这关键,就是倾听。百合班的故事,同样也是学会倾听的故事。而暗示的力量,有时无比巨大。当一群熊孩子在教室里吵吵闹闹,这时怎么办?王老师是这么做的,她静静地在黑板上写下:美好的***正在静静的阅读(边说话边看书的人马上安静了)。再写下:美好的***和***正在静静地讨论。一切都是静静的……。于是,原本吵吵闹闹的教室,归于静静的美好。这,是示弱的力量。
人是情感动物,一个班级文化的建设却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老师的个人情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班主任国培项目授课专家陈宇老师,就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育学生这两个角度,向我们介绍了班级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和传统教育学生的方法改进措施。一是提升教师说服教育的能力;二是恰当使用权威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三是要明白约请家长是加强沟通合作,而不是以此威慑学生。
来自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丁如许工作室领衔人、特级教师丁如许老师,则向我们介绍,如何让班会课更有魅力。在微班会的观课与评课中,丁如许老师引导我们学着思考,什么才是一节好课?好课是怎样产生的?这需要从班会课的选题、内容、过程、形式、效果等多方面来考虑。当前最重要的如打磨优质课、研究微班会等,需要班主任老师更多努力,追求更好的班会课。
最后主讲的是著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薛瑞萍老师。她对“今天的孩子该读什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孩子该读经典。孩子该读哪些形象、有韵律、反复的经典的。是呀,孩童不是成人。带着强烈目的性的“学习材料”往往对孩童的身心带来隐藏的伤害。我们可以选择民间童谣作为孩子最初的诵读材料。因为它是对着孩子的意志、情感说话的。在反复中、在韵律中呼吸,带领孩子感受生命的美好与鲜活。不必担心孩子读这些会失去学习的能力,恰恰相反,在美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生活会更加热爱。
感谢这次研讨会,让我知道了当一名好班主任,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成长的道路上充满挑战,仍需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