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厚积才能薄发

作者:石练小学 叶冬丽 文章来源:石练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6-12-06 字体:

厚积才能薄发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学生没有一定的积累,怎么能写出满意的文章呢?积累语言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厚积薄发呢?

    一、词语积累有诀窍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都非常注重孩子们的语言积累,每个老师都有一套让学生词语积累的方法。但是大江南北,好像都能听到孩子说老师布置摘抄好词的作业。那么什么是好词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呢?

 举个例子:比如二年级孩子刚接触到写对话,在写提示语时大部分都会出现“说”字,好像没有这个“说”字引话,就没法开口。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跟课文的作者学说话。每学一课,都叫学生画一画课文中对话的句子,并寻找提示语里表示说的词语,找到一个,就在语文书的最前面固定一页空白的地方记下这个词。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不仅积累了很多表示说的词语,比如:“呼唤、唠叨、喊着、称赞、赞扬、斥责……”,还发现了提示语位置的变化。由于我们每篇课文都这样去做了,所以孩子们就会对文中的对话特别敏感,找到一个表示说的词语,就会激动不已,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这样的积累,孩子们写起来的句子就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了。

二、句子学习有层次

我们都知道从一年级开始,作业本上就会经常出现要求学生用“…… ……”的句式写简单比喻句,高段也有要求:“……仿佛…………犹如……”写比喻句。但是不同年级写比喻句,要求肯定不同。低年级会说或会写简单的“什么像什么”就算符合要求了。可是中高年级则要学会把比喻句写具体、写优美。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要求呢?这时,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需要老师扶一把,这个扶就要注意层次了。可以先进行句式练习,比如可以比较句子:

1)昆明湖很静,很绿。

2)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先让学生说说第二句好在哪里?其次,明确把什么比成什么。有了这样的比喻,把湖水静和绿的样子写得具体生动。接着出现四年级学过的课文里的比喻句,阅读并记忆,然后让学生尝试练习补充句子。就这样,基础差的还不一定学得会,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用到第二步摘抄。每天坚持摘抄两句,可以是看课外书找到的,可以是网络收集的,还可以分季节收集相关的比喻句。

每天不断地重复做一件事,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学生已经对比喻句有了足够的重视。一个学期下来,孩子写比喻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他类型的句子,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做。这样,一段时间只做一样,孩子的注意力就能高度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效果可想而知。

三、片段仿写有讲究

我们总是会抱怨学生作文写不好,前言不搭后语,或者构思不够精妙。其实,我们都知道,要想写出好文章,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积累依旧很重要。我们可以针对这种情况,在段落的积累训练上下一番功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向课文学习并用好教材是最有效的路径之一。比如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其中有一段是: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学完这段话,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这段话背下来。只有会背了,对语言的内部规律才更容易领悟。然后问学生: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模仿这一段落的写法?学生一开始思路没打开。我启发他们,考虑到范例一定要是所有孩子熟悉的,所以我们可以提示孩子们课间能否用这段话的方式说话?为了降低难度,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接龙的方式,想好一句全班交流。然后整段全班练说,会说了,当然就会写了。我们接着可以让他们动笔仿写这段话。当然,有能力的可以创新,有困难的把刚才说的记录下来也很了不起啦。这样的积累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后来学生的创作很成功。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学生仿写的池塘小鱼吃食的场景。

 起初是池塘是静寂的,后来忽然涌上来许多泡泡。我把手中的鱼食倒下去一点,就看见一条小鱼游了过来。接着又看见第二条,第三条。我继续倒鱼食,池塘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水声,到处都是鱼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一口就吃到鱼食,有的被其他鱼挤在了中间,有的从远处游来,正张着大嘴准备开抢。

当然积累语言的方式还有很多,平时只要我们老师心中有积累意识,日积月累,厚积就能薄发。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