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英语“聚焦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深化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教学观摩研讨会感悟
10月20-22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英语“聚焦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深化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研讨会期间,观摩了一些课堂,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来自江苏南京的林丽老师这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写下观课随笔,记录自己对这节课的点滴感受。
通过林丽老师这一节课,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的设计背后一些引领的理念。而这些教学中的片段,确确实实也可以让我们看到英语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的落实与体现。
1、主题概念的引入
“General Idea”的引入在一节课或一篇文本阅读中的体现,这一做法是南京地区的英语课堂一贯的风格。听过来自南京的沈峰老师、林丽老师、桂婷婷老师的课,在这一点上,都有所体现。无论是引入一个课题还是引入一段语篇,这几位的课堂上都会有一个“概念的引入”或者“主题的引入”。这让学生在正式进入语言学习环节之前对自己今天要接触的话题有所了解,在脑中建构一个大概的“图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语言学习的状态,也为老师接下来要提出的问题做好铺垫,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感知、理解与新的语言主题相关的问题。这其实是契合了语言习得及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认知规律,这无疑将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在头脑中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再形成意义,更容易习得语言。
2、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于英语词汇要有比较准确的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节课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首先,在呈现12个月份的单词之前,林老师首先引出了本课的一条主要线索:就是Mr Want-to-know-all,她通过介绍这位外国友人,告诉学生关于Chinese Festivals,Mr Want- to-know-all有好几个问题要向同学们学习,了解中国的节日,这样做利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既非常巧妙地引出了本课的主题串线,实际上也是抛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而且是基于实际的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去布置的任务。
还有另一个做法也较好地关注到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呈现了12个月份的单词之后,老师并不急于进入下一步,而是做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举动,让学生“Read some short stories of the months in Chinese quickly.”随后,林老师在课件上用中文出示了有关月份的西方小故事,让学生快速阅读。虽然学生阅读的小故事是中文的,但是学生通过阅读,对所有月份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从而也可以加深对月份单词的印象。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文化的渗透,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其实也是语言教学中人文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3、生活常识的渗透
常识在语言课上的渗透,也是一种生活能力的培养,更是核心素养的另一种具体体现。在读完12个月份相关的小故事之后,老师又马上抛出了一个问题:Which months have 31 days? Which month have 28 days? 除了让学生回答,老师还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拳头,而且是用英语一边说“Thirty days. Thirty-one days……”,一边教学生如何通过使用拳头上指骨之间起伏的位置来记忆大月、小月的一种巧妙方法,这不仅是数学课程里面会学到的内容,老师将其整合到语言教学中,更是一种生活常识的渗透。
4、学习策略的关注
这一节课老师除了关注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同时还关注了对学生学习策略引导。当老师在课件上出示这12个月份的单词时,并不是按照顺序呈现的,然后老师就引导学生观察:“Why do I put these words in this way?”并且允许学生使用中文来分析。有学生马上发现老师是按照单词的记忆规律来摆放这些单词的。老师马上说:“Yes, that’s because it can help you to remember them more easily.”于是老师顺势就告诉学生可以借助这三种方法来记忆这12个单词:1. 归类记忆法 2.音节记忆法 3. 联想记忆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老师适时地给予了一定的学法指导,无疑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帮助,而确确实实这些方法也能对他们的实际学习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当学生在记忆其他单词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借用这些方法。这就是语言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的好处所在。
5、任务活动的使用
这节课也是一节比较清晰的Task-based learning的课。整节课,林老师的课件中不时出现Mr Want- to-know-all 的questions,作为一条串线,其实也是一个隐形的任务。我们来看看这节课中Mr Want-to-know-all 所带出来的questions和这些问题所设计的意图:
1.I am interested in Chinese Festival. When are these Chinese Festivals? (该问题引出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表达)
2.ChineseFestivals are difficult. Why are they in two months?(该问题主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讨论一下中国传统历法与西方历法的区别,) 3.When are these Chinese Festivals? Can you tell me correctly? Can you tell me about more Chinese Festivals? (该问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任务,让学生除了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还要介绍自己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
除了以一条情景主线带出任务外,林老师还设计了两个比较巧妙的任务。第一个是Bingo game。这是个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的任务,基于语言结构的练习为目的,老师先让学生在12个格子内随机写下12个月份的缩写,然后老师随机报出月份名称,如果横竖线或者竖线都能连成的三个单词,学生就要使用黑板上的新目标句型和这三个单词来进行句子的完整表达。这个任务的驱动做得很好,让学生在游戏中非常乐于接受这个任务,而最后出来的结果又能够与本课的目标句型紧密结合运用。
再有一个范例就是,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外的任务,而这个任务老师只在下课前一分钟做了简单的示范,然后将“Can you crack the code?”这个语篇阅读与完成的任务作为一个课外阅读的延伸布置了下去,让学生课外完成。其实,有时候任务的设置,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完成,同样可以作为课外的语言任务去布置,及时巩固目标语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通过观察这一节课,也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教师的理念非常重要,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无疑,教学理念对一个教师和他(她)的教学影响是相当大的。每一节课都有自己基于一定理念的设计,也都有一些可取之处。关键是我们看到了这些可取之处之后,不是照搬照用,而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些教学设计或教学行为背后所作为支撑的教学理念,并且将这些理念恰当地用于符合实际的教学之中,这才是观课学习与教师自我成长的最有价值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