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三期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后记
2016年4月6日-9日,为期4天的浙江省中小学第三期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在杭州的浙江机电学校开展。感谢教研室罗时长老师要求我参加这次培训,不仅是在这次培训中认识了全省各地各校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是因为来自台湾的钟思嘉、王志寰两位教授及其优秀的研究生团队。我先介绍一下两位上课的老师:
钟思嘉,美国奥勒冈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系主任、台湾健康家庭协会理事长、台湾辅导与咨询学会理事长-----来大陆高校工作30多年,出版有《少问孩子为什么,多问自己做什么》、《别让孩子输在情商》、《父母效能培训手册》等50余册书籍。70来岁的老人,在课堂上依然充满热情,语言风趣幽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孜孜不倦地追求。
王志寰,用他自己的话介绍“花莲、眷村、小海港;大脑、睡眠、神经病;心理、病理、精神病。”他父亲是蒋介石的高级军官,小时候就住在花莲的眷村,门前就是一望无际碧蓝的太平洋,因为父亲是军人,小时候父亲的教育方式也像我们严厉的父亲一样,当父亲不满意时,就抽出腰中的结实的军皮带狠狠地打,以至于他告诉大家要是让他写母亲爱吃什么他能写出满满一张纸,而让他运写父亲喜欢吃什么,他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他曾是台湾政治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专长于青少年儿童精神病学、心理治疗、游戏治疗、睡眠障碍等领域,曾于台湾最具知名度精神专科医院、儿童心智科、精神专科诊所长达十年时间,具有丰富的精神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系副教授。王志寰老师的发音带有浓浓的台湾口音,但是课堂生动活泼,语言幽默有趣。两位老师上课都非常精彩,让听课的老师沉浸其中,积极参与互动,不忍下课。
三天的培训课程学习,让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有了更多的感受和理解:
首先,对于危机及危机干预的评估及方法有了许多的了解和演练。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学生的危机事件随时可能出现,能够及时的发现评估,并且有恰当的干预,有时候对学生的帮助或许是终生的。什么叫危机?危机就是危险的机会。而心理危机是指任何发生在个体内在或外在的事件,足以增加个体遭逢危险的机会,导致一个人的功能受到影响。那么校园危机就是学生在校园中的事件,足以增加破坏校园稳定及功能的机会。相比之下,我喜欢钟思嘉老师解读的“危机”,他认为危机是危险加机会,一个危机的出现,处理得当就是重新开始的机会,很有生命力。
1.关于危机的几个界定:
危机一定发生了某些事情: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可能包含压力、创伤、急性事件、心理状态等,被这个人知觉到是痛苦、危险、具威胁性或极度心烦的事件。
这些事情一定破坏了心理平衡:这些因素必须造成心理的混乱,才能引发个体危机反应个体此时会尝试应对。
所有可以让自己好过的方法都失效:惯用的应对失效,当个人无法用他熟悉的应对方式解决混乱的状态,才会出现危机反应。
必须造成一个人好好生活的能力受到伤害:在危机反应后必须伴随功能损伤,包括自我功能、学业功能、职业功能、家庭功能、社会功能等。
2.青少年面临的危机有哪些:发展性危机(如青春期挑战)、情境性危机(如突发性打架事件)、生存性危机(如家庭责任、求学目的)、环境性危机(如自然灾难)
3.什么是校园危机?校园危机是指校園遭遇无法避免、强度较大、时间久远或紧急的变化,导致校园稳定性丧失,导致校园必须采取立即的应对否则可能扩大影响范围或造成更大伤害。这个事件引发校园稳定性破坏。它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否则可能引发更大的危险或破坏。解决的目标是保护(当事人、可能受影响的人、校园稳定)。校园危机的警讯包括人、事、时、地、物,甚至领导,也就是说,发生校园危机事件之前,我们要注意到这些方面的因素,它肯定会在之前就会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来。校园危机发生后的评估及处理这些比较专业的过程就不一一描写了。校园常见问题的干预部分,王老师给我们总结了这样一些内容:1.心理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原因例举:当外在要求超过可以负荷的程度时(压力、焦虑、挫败、适应性障碍);当内在要求变成一种强迫性时(焦虑、替代行为、转移);当过去有效的方法僵化时(功能固著、强迫性、焦虑、抑郁);当强烈情绪造成痛苦或可能崩溃时(失控、强烈情绪);当认知体系绝望瓦解时;当发生的事件过于剧烈,而内外在资源均不足以应付时;当过去长期累积或压抑的问题遭遇引爆点时,这些情况会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2.在危机发生后,如何帮助当事人移除障碍(定心、转念、乐行)。
其次,关于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我喜欢陪伴者这个说法,陪伴只要有爱有耐心愿意付出,谁都可以做。咨询老师,不是万能的人,不是什么都懂的,也可以是一个静静聆听者,陪伴者,可以在不知道如何帮助的时候,询问来访者“你希望我可以怎么帮助你?”,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凡事尽力就好,做一个陪伴者,陪伴孩子走过一段路,如此就很好。
第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中王志寰教授做了一个比喻,满屋子的黑暗,不是让孩子尽力去驱逐黑暗,就能得到光明,有时候找到那个开关,打开灯,才能驱逐黑暗获得光明。钟思嘉教授也有一段话说: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就是做一个真诚的心灵陪伴者,在当事人度过这一段幽暗过程中,点燃一盏盏明灯。是的,心理健康老师就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是一个陪伴者,在和你相处的时间里,倾听你的声音,引导你走好自己的路,陪伴你成长。
在培训结束时,王老师也有几句话写给老师们,他说:
老师是压力很大的族群,不要因为工作坊而增加压力。
每个人都要先照顾好自己,然后由此才足以保护别人,怎么做到照顾好自己?吃好、睡好、享受你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事。爱满自溢,助人自助!
让自己的心心念念被看到,但没有批评,让自己的情绪感受被经验,但不需责备。
王老师对目前的社会化的教育问题、心理现象的认识
社会化的过程让我们将所有的关注焦点都放在事物上头,而不是自己。就像把焦点放在”房子”上头而不是住在里面的”人”。
这样,当”房子”倒塌时,就等于”人”也垮了下来,我们不会关注到即使房子垮了,我们这个“人”仍然留了下来。
当我们把外在的事物看得比自己的存在还要重要时,我们会死命追求这些外在事物,而忽略自己的”存在”。
当我们把这些外在事物看得比”人”还重要时,在我们眼中会只有这些目标、期待是否达成,而看不到面前这个”有血有肉”的人。
以上几点,是想告诉我们,无论外在的东西如何变化,我们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将目光放在人上,放在学生这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上,而不是将目光聚焦在他的成绩、他的好动,他的不听话----寻找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上。
感悟有许多,谨以此记录,希望以后可以学习更多,把学到的分享给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