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谁先走》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郑凤娟 文章来源:湖山乡中心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5-12-22 字体:

【教学内容】谁先走

【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在三年级时,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中有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判断可能性大小。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前几个年级学习内容的发展。这个单元的第一课《谁先走》,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所学的知识,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并设计可能性大小的游戏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在活动中,能正确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3、在游戏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能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具准备】同桌两个学生准备5个黄球和5个红球(学具袋中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课前游戏:师在盒中放7个红球,1个黄球,摸到红球女生赢,摸到黄球男生赢。游戏后让学生说感想并猜测盒中球的数量分配。 一、揭示课题《谁先走》 你们刚才一直强调一个词语“公平”,到底怎样的游戏是公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同研究、设计出一份公平的游戏规则。 二、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了解游戏的公平性。。 1、出示课本情景图:周泽宇和林熠晨在走象棋,他们为了谁先走僵持不下,现在咱们用手里的红球和黄球设计一个方案,公平的决定出谁先走,怎么样? 2、说一说,可以怎么放球,这样放为什么公平?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装的?板书(4黄,4红)(6黄,6红) 总结:个数放的同样多,出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游戏才是公平。(板书:可能性相等) 4、随即放一组学生设计的数量在袋子里(4红,4黄),咱们实践操作验证一下,看看出现的结果是否如我们所想。 5、小组活动要求: 在个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做次实验。 (1)、先商量出一种既快又准的记录方法,并确定记录员。 (2)、组长摇匀袋子,一人摸球,摸后放回,并记录好摸球的结果。 (3)、共摸20次,观察每种球摸到的次数。 (4)、比一比:哪组既遵守规则又抓紧时间。 6、交流:说说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师统计各组情况) (1)、观察:每组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结果:红球和黄球出现的次数差不多(但有时也有另外)。(指不相等情况)放得个数相等,输赢的机会就相等了,可现在为什么是红(或黄)球出现的次数多呢? 说明:公平的游戏规则,使游戏的双方都能获得相等的输赢机会,但在实际摸球时仍会有输有赢。 (3)、从每组实验的结果看,红球和黄球出现的次数比较接近。猜一猜:全班摸出红球或黄球的总个数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全班算出合计,再分析) 观察合计数据:你又发现什么了吗?想象一下:如果继续摸下去,它们的结果会怎样呢? 课件展示数学家对于抛硬币的实验数据。 体会:游戏公平,实验数据越庞大,结果就越趋向相等 三、巩固应用,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1、在摸球中要讲究公平是要将球的数量相等,那么你还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使游戏公平吗?(提供一些道具,让学生设计方案) 骰子,硬币,瓶盖,转盘 2、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设计一个方案。 (1)、展示学生作品: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说明设计理由。 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公平竞争,不能投机取巧。 四、练习 (1)、大家都很聪明,都已经会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了,现在淘气想邀请你们去他家玩一玩扑克牌,怎样? 玩牌可要有规则,请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书本题目练一练4) 如:1、2、3 、4 、5 、6这6张牌,抽到小于3就你赢,大于3就淘气赢。 (2)、如果是你,你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为什么? (3)、既然要公平,你想怎样修改这个游戏规则呢?(小组讨论,制定规则,并说明制定理由) 五、补充 看似公平,实际操作会出现的问题。(扔瓶盖)设计游戏规则时,除了考虑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还要注意实际操作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考虑要全面。  

【教学反思】

1、让学生自主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并提供给学生道具,我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方案多样化,这样其实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让课堂完全按照我的思路走,如学生自己选择方案中会出现石头剪刀布、黑白配等,这个开放性思路的尝试更能体现老师对课堂的把控。

2、因为可能性的规则会让实践操作与理论有差距,所以我让学生实践操作的环节并不多,只有摸球游戏环节设计上让学生体验了公平的游戏规则,大多数都是以理论公平为课堂支撑,所以扔瓶盖、抛硬币,我都是直接出示游戏结果,缺少让学生实践操作的体验。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