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宗武工作室课感研修2 :课堂语言小思
今天听了五年级蓝素萍老师《假如没有灰尘》,蓝老师对每一个环节的精雕细琢使得这堂课犹如一块经过打磨的玉润滑有质,尤其是蓝老师亲切的语言犹如一股清新的风拂过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田,相信这股清新的风带给孩子的同样是诗意的美感。这堂课又一次唤起了我对教师语言的思考。
我们的课堂首先是通过老师的语言传递的,教师的语言直接决定着教师课堂的品质和效果。语言有魅力的教师就像手握着一根魔法棒能给孩子划出一片又一片神奇的天地,能引领孩子满怀着期待和欣喜去探索。在听课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老师的声音好听,引导巧妙自然会让我们有如沐春风之感,反之则让我们觉得一堂课特别的吃力和漫长。我们还都有相同的感受:通常男老师的课相对而言会让人觉得更享受、更轻松,而多数的女老师的课包括很多的名师,课的设计有深度,教师语言也艺术但还是让人觉得很累。这是为什么呢?我在课堂比较中发现,除了教师的应变机智所体现出来智慧区别外,教师的说话时的语速、语调、说话操之过急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的语速过快学生听不清楚但是过慢的语速也会使孩子状态受到影响课堂节奏变得松散拖沓不紧凑。教师的说话的声调过高,就会像轰雷声“隆隆”,留在孩子耳中的只有嗡嗡的余音,不利于刺激这孩子的听觉,过高的声调会给人有压人的气势之感,会把孩子震慑住,让孩子有弱势之感,长此以往孩子只习惯听而不敢表达。多数的老师都有一个通病:讲得过多,孩子发言稍有偏差,老师不是启孩子思考和补充,让孩子们在交流中一步一步明朗,而是抢过话题,喧宾夺主讲完或是很强势的追问(给人听着就是逼问),我们听着提心吊胆更别说孩子了。理想的教师语言应该给人有亲切之感,亲切的教师语言能唤起孩子与自己的对话互动。理想的教师语言应该是步步启发、循循善诱,启发式的语言能够培养孩子思考表达和探索的能力。
内心对语言的思考就像那微弱的烛光一次次地燃起又一次次在风中熄灭,每一次都有想要照亮的欲望,但是都没有做到,直至今天都只能是这样很感性的肤浅感知,没有沉下心去深究,希望这一次能够静下心来找一些文献拨云见日,使心中这片天地更明朗!记下这段文字,只为警醒鞭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