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班孩子“敢画”、“爱画”
又到了绘画活动时间,今天的绘画内容是《我自己》。在引导孩子观察了人体的基本结构、互相比较了男孩和女孩的不同、讲解了绘画工具使用的注意事项后,孩子进入了自主绘画环节。和以往一样地情形又出现了:有的孩子迟迟没有下手,有的直嚷:“老师,我不会画。”还有的直接说:“老师,我不想画。”
从托班美术活动只有单纯手工活动中的撕撕贴贴到进入小班后的直接绘画,孩子的绘画能力缺少了一个过渡,加上小班孩子认识能力较差,生活经验少,所以绘画的信心明显不足。怎样让小班的孩子“敢画”、“爱画”呢?营造一个能使孩子感到安全的心理氛围,提高孩子绘画自信心是关键。
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的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幼儿。”当孩子刚开始进行绘画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画得“不像”、“不好”或画面不整洁而对孩子说出“你怎么画得这么难看”、“简直乱七八糟”等责备孩子的话,特别是能力欠缺的孩子,哪怕只画了一个点,教师也要用发现新大陆的语气赞赏孩子:“快告诉老师,你画的这个点是什么呀?”然后再进行引导“你把点画得大一点,就是一个泡泡啦!”
小班孩子的自主评价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常常说“老师说我很棒”。在幼儿园,除了老师的评价,同伴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教师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评价他人的作品。当有同伴质疑孩子的绘画作品说:“老师你看,他画得真难看”时,老师可以说“我们请××小朋友说说,他画的是什么”以转移同伴的关注点,当孩子介绍完作品内容后再进行肯定:“原来他画得是……”及时帮助孩子解围,增加孩子绘画的自信心。
在孩子绘画过程中尽量放手,不要过多地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比如孩子画了几朵黄色的花后,教师对孩子说“黄色太多了,开始画红色。”其实,也许孩子今天只想画黄色的花呢!过多的干预只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觉得自己画不好。给予孩子指导时也要先肯定再用提建议的方式:“你的小泡泡好多呀,要不要画一个大泡泡?”让孩子自主决定是否采用老师的建议。
同一个内容用不同的绘画方法多次进行,让所有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在颜料画《美丽的菊花》活动结束后,我发现还有部分孩子还不会用四散的直线或曲线表现菊花的花瓣,就安排了油画棒画《美丽的菊花》这一活动。换了一种绘画方法和绘画材料,孩子并没有因为重复的内容而失去兴趣。相比第一次,这次孩子们的绘画技能提升很多。在第一次中感觉不佳的孩子特别兴奋:“老师你看,我画的菊花。”在手工活动中孩子们用橡皮泥亲手制作成了一串串冰糖葫芦,趁热打铁,第二天利用晨间活动时间我再让孩子们进行了绘画活动《好吃的冰糖葫芦》,画出孩子自己喜欢吃的冰糖葫芦,有了手工活动中的经验,孩子的绘画更容易了。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帮助孩子提高自信,“敢画”、“爱画”,让这些美的种子在绘画活动中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