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掉尾巴
一次户外活动,我一手挽着五彩皱纹纸编的纸辫子,一手牵着孩子们来到户外操场准备玩“揪尾巴”的游戏。我讲解完游戏规则后一声令下“开始揪尾巴咯!”孩子们欢呼着奔跑起来,我追上了一个小男孩,一把揪掉了他的“尾巴”。按规则被揪掉尾巴的幼儿要暂时离开游戏场地。就在这时,小男孩大声的哭了起来,惊得其他孩子都停止了奔跑,我关切的问:“你怎么了?为什么要哭呢?”小男孩说:“我不要掉尾巴!我不要掉尾巴!”见状,我说:“不哭,不哭,我帮你帮尾巴再装上去吧!”然而,他还是大哭不停。
我想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激发有人参与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快速奔跑的能力。在我看来,“揪尾巴”的游戏对小班的孩子太难。一方面,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还不够好,另一方面,小班幼儿容易混淆想象和现实。小男孩把假想的尾巴当真尾巴了。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以下教育启示:1.游戏难度要适当。小班幼儿的快速奔跑能力和躲闪能力都较弱,在进行该游戏时较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如游戏前教孩子一些躲闪的技能,还可以对“尾巴”进行改造,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2.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现。我们可以选择情绪比较稳定、性格比较开朗的幼儿作为被揪的对象,以起到示范作用,并强调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