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及听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及听后感
青田县实验小学 王伟琼执教
导入:发现发现之美
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师:谢谢你们关注我写了这么久的课题。
师:读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说?
生1:我发现它是有关破坏的。
师:一个什么词?
生1:破坏。
师:破坏够么?课题什么词?
生1:毁灭。
师:好,还有什么词?你说?
生2:天诛地灭。
师:你很会发现。
★光一个课题,简单的六个个字,就让学生连续地说发现。反复引导,关注课题独特之处。
师:是这样吗?赶紧翻开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圆明园的哪些内容。 |
师: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始吧!(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
师:好,同学们,我发现语文课上你们就这样投入地读书,我呢,就这样漫步在你们的朗朗书声中,感觉很好!
师:这些你会吗?(出示词语)
殿堂 瑰宝 皇家园林 众星拱月 建筑宏伟 奇珍异宝 亭台楼阁 蓬莱瑶台 举世闻名 tī 金碧辉煌 诗情画意 玲珑剔透 |
指一学生读,其余学生跟读。
师:了不起的团体啊,读得好,团结的那么一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还以为同学们读词会有难度呢?有一个词我还给你们做了提醒,你们还读得挺好,赶紧再来读一读。
生1:玲珑剔透。
师:不着急!
生1:再读玲珑剔透。
师:女生一起来读一读。
生:女生齐读玲珑剔透。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圆明园的美丽的景色,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小圆众星拱月般的围绕着圆明园,把圆明园衬托得十分美丽。
师:看得出干才读书你很用心。
生2:我仿佛看到了圆明园当年金碧辉煌的样子。
师:太能干了!你呢?
生3:我仿佛看到了圆明园当年那美丽的,漂亮的景观。
师:你呢?
生4:我仿佛看到了圆明园那时的宫殿玲珑剔透,金碧辉煌。
师:多好啊!金碧辉煌,玲珑剔透。同学们刚才都看见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再看这一组,谁来读。(出示词语)
侵入 灰烬 销毁 损失 |
指一学生读,其余学生跟读。
师:你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见了可恶的英法联军侵入的情景。
师:你说?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狼藉的景象。
师:多好的一个词。对了,你们都看到了课题中的那个词,叫做——
生齐:毁灭。
师:孩子们,你们很会读书!将这两组词放在一块儿,你再发现发现,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1:原本辉煌的圆明园突然被英法联军烧成了灰烬。
生2:我发现圆明园的玲珑剔透和金碧辉煌,因为外侵者的侵入,变成了一片灰烬。
师:同学们都发内容上的奥妙,那么请同学们再看这组词,从数量上,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关于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词语很多,关于毁灭的只有一些。
生2:关于圆明园辉煌的是四字词语,而毁灭的是二字词语。
生3:关于宫殿辉煌的词语很多,而关于毁灭的却很少。
师:我听懂了她的意思了,她读懂了词语的温度。那同学结合课文看一下,写辉煌的有哪些自然段?
生:2、3、4
师:写毁灭的呢?
生:第5自然段。
师:这个简单,不用说了!看着这样的自然段排列,咱们再回来看看课题,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1:圆明园是从昔日的辉煌到毁灭的。
说2:人们那么辛苦建造的名胜古迹就毁于一旦了。
生3:圆明园昔日辉煌了那么久——
师:课文也写了那么多的
生3:自然段,最后却在英法联军的大火中毁灭了。
★听了王老师的词语教学,我也很诧异。老师抓住了词语进行教学,重点突出,不仅要读准音,还要明白意思,并且会说词语背后的意义和故事。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后文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如果没有深研教材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师:同学们用心可以发现课文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用了比较多的笔墨,然而题目却是《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也是这篇课文独特的一个写法我们可能现在感触还不深。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你或许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孩子们,既然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赶紧走进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出示:
再读课文 默读2、3、4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圆明园的辉煌?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
生开始独立默读课文。(3—4分钟)
师:我发现同学们的学习习惯特别好,在详细地做批注。那好,简单点吧,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生1:读详细句子。
师:提示这是课文的句子,如果用自己的话概括,那这里是写?
生1:第3自然段写的是圆明园的建筑。
师:好!你用相当简单的一个词语将它概括了出来。
师:有些建筑,还有呢?
生2:第2日然段写了它的面积。
师: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关注一下,除了面积,还有什么?用什么词来说?
生3:还写了它的结构。
师:是的,“结构”多好的词啊,我们也可以叫做“布局”。
师:说到布局,圆明园的布局是怎样的?
生1:是由许多小圆构成的。
师:谁能完整的表达一下?
生2:中间的圆明园为中心,旁边的有另外3座小圆,这就是圆明园的布局。
师:是这样吗?我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感觉有些难以理解。所以呢,我就去找了一些资料。我看这幅图能不能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理解圆明园的布局。
出示:
师:用这个词说说圆明园的布局是怎样的?
生:是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个大园,旁边还有许多小园,如众星拱月一般。
师:太棒了!如果说圆明三园是月亮的话,边上的小园就是——
生:星星
师:你看,一下就读懂了,真好!还有什么呢?
生:第4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文物。
师:我充分相信同学们有这个能力。我们把这篇文章读成这短短的3个词,下面我们就读一读圆明园的建筑。无数读过圆明园的人都走不出圆明园的建筑。请同学们看一看第3自然段,圆明园的建筑中,你看到了哪些?
出示: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 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
生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就是这句话对不对,咱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句子。
师: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2: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有很多。
师:哪里看出来?
生2:因为“有……”“有……”,各种各样的。
师:是的,那么多个有,你看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1:眼花缭乱的感觉。
生2:让人感觉非常的美丽。
师:比如说殿堂,哪个词告诉你?
生:金碧辉煌。
师:那后面的亭台楼阁呢?
生:玲珑剔透。
师:还有呢?
生:热闹的买卖街。
师:我知道你们都关注到了这里的词语,对不对,我也想读一读:圆明园中,有玲珑剔透的殿堂,也有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山乡村野,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买卖街”。生偷着笑,笑什么?
生:老师读错了。
师:这样读不好,为什么不好?
生说原因
师:是的,词都是好词,但是我们得用对地方,根据事物或景物的特点来写,这是作者写作的又一个方法。
师:来,带上这些感受,我再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表现精彩,集体鼓掌)
师:一看就有良好的语文积淀,太棒了,除了抓住特点,这个句子你还发现了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其实它就藏在这,我们稍一用心就发现了。
师生合作读文。
师再请一生读文,省略部分关键词内容。生紧张,师鼓励,请大家鼓掌超越自己的同学。
师:全班再读句子。
出示: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
师:带着你善于发现的眼光去看一看,又有什么特点?
生1:圆明园中的许多建筑,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生1:一一列举。
师:这句话里,就这三个,还有没有?
生2: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师:你很会读书,比如说哪些地方?
生3:比如说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师:介绍蓬莱瑶台课外知识,想想蓬莱瑶台是怎样一幅画面?
生:仿佛都是烟云缭绕的,马上就能走出一位神仙来。
师:是的,那里很美,武陵呢?
师:介绍武陵春色课外知识,源自《桃花源记》。那么读着这些实实在在的景点,和这些想象出来的景点,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想象出来的比较好,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诗人在哪里曾经想象过什么东西。
生:那我有一个问题,想象的很好,那实实在在的杭州西湖不好吗?
生:不是说诗人想象的有多美丽,而是诗人所想象的景物和实实在在的景物圆明园都有,十分美丽。
师:不管哪里来的,总之圆明园里特别——
生:美丽!
师: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区别?它有用上同学们特别喜欢的“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这些词语吗?
生1:排比的修辞。
生2:运用了例举的手法。
师:很好,你会读书!发现了之前我还没发现的地方。你看杭州有许多著名的景点,他选择了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州也有许多著名的景点,他选了狮子林。
这些景点,都是具有——
生: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师:那作者是选择了一些典型事物来写的。
师:同学们,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呢?赶紧抬起头,老师带你们去游览一番吧!
播放圆明园二十四景视频,即将结束,师诵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流连其间, 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你想说什么?
生1;圆明园实在是太美了!
生2:如果现在能旅游,我好想马上就去看一看。
生3:圆明园既然那么没美,为什么英法联军要抢走它,并烧毁它呢?
师:是的,同学们,多么可惜啊,让我们拿起书本,带上你们刚才的各种感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王老师的声音很好听,像播音员一样。每听她的一句话,都会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她语言的魅力所折服,所吸引……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风景,,这么美的建筑,这么美的景观,也写了这么多,作者是怎么将这各种各样的景观连在一起的呢?有没有发现,他有什么秘诀?
生:他是用关联词来连接的。
师:什么关联词?
生:不仅有……还有……还有……有……也有……
师:对了,你有一双慧眼。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几个字将各种各样的景物连在了一起。这是他这一文段又一个特点。
师:圆明园中,不仅有宏伟的建筑,还有无数的——
生:文物。
师:你看!
出示: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
生齐读。
师:你知道这圆明园中有哪些名人书画,奇珍异宝吗?
同学们没有预习过,也没收集过课外资料,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请同学们打开学习单。这就记载中非常典型的文物,以及它的特点。请快速浏览,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选取一些文物,用上“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写几句话。
出示:
生自由写作,小练笔,师巡视指导。
生优秀习作展示。
★王老师利用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然后借题发挥,让学生在同学慢悠悠的而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寻找当时的细节描写,让学生的思维在现实与追忆中较量,不断地激起火花,找到语言文字表达的真正魅力。
同桌间交流读作品。
好的,看同学们写得那么好,我有一个想法,把同学们写得送进第4自然段这一部分,替换了蓝色的句子,你觉得行吗?
生1:不行,太多了列举不完,太罗嗦了、
生2:大概列举写就好了。
生3:会让读者不想再看下去。
师:前面我们已经写得特别详细了,后面我们就得——
生:略写。
师:写文章不就应该这样详略有致吗?对吧?就应该着这样。孩子们,今天啊,我们发现了圆明园过去的辉煌,这巧妙地布局,可是如今化为了——
生:一片灰烬
师:这宏伟的建筑也化为了——
生:一片灰烬
师:数不完的珍贵文物化为了——
生:一片灰烬
师:一片灰烬,这给我们带来怎样损失和思考呢?我们下堂课再来学习。
下课!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 辉煌( 2.3.4) 建筑 抓重点,选典型 文物 毁灭(5) |
【小结语】
这节课是在11月11日,也就是我们到松阳听的第二节课的。时至今日已有近两周时间了,但王老师独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浑厚的教学语言和高超的教学机智,无时不刻在敲击着我的心灵。让我把它完整地记录下来,与别人一起分享。除此以外,最让我感怀的,钦佩的,是王老师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想学,想模仿王老师教学的人一定不计其数,但真正要学的是王老师课堂背后的阅读,积累,思考,实践……,和对教学永无止境的热忱与追求!
遂昌县蔡源小学 林晓云
201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