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如火 爱心似水
在我的身边,有许多勤恳敬业,踏踏实实教书育人的好教师,她们认认真真地做着本职工作,不仅教孩子们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我也受教与感染其中……
2007年8月,怀着激动且复杂的心情,带着锅碗瓢盆煤气灶等生活必需品来到西畈小学。幽静的乡落,简陋的校园,眼前的一切完全映衬我当时复杂的心情。默默地下车时四五张陌生的却洋溢着春天般温暖的笑脸迎面而来:你们来啦,欢迎来到西畈小学。迎接我们的是和我们一般大小的“老教师”。简单的打过招呼之后,大家就忙手忙脚的帮我们搬家当。腾空的教师宿舍在我们来之前就已经打扫的干干净净,为些,我想老教师们必须比我们提前两天到学,他们也都不是当地人啊,我满怀感激享受着这份待遇。房间分布在好几个楼层,入住时,一位年轻的“老教师”唐永来老师见我们都是女孩子,又主动提出,他把房间腾出来搬三楼去,让我们新来的住在一个楼层,这样我们几个女孩子有伴。说实话当时心里顿感一股暖流涌上心田,鼻子酸酸的。原先得知被分配到西畈小学还哇哇大哭的我,在这样淳朴的欢迎氛围中找到了家的感觉。在往后的一年里,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热情待人,相亲相爱,他们是我的教师榜样。
2008年8月,我调动到苏村小学,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我被安排在了一年级,任教语文兼班主任。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哭闹、跑回家的学生就没有停过,哄、骗根本没用,我焦虑极了,该怎么办?无意间我看到了教师论坛里周志阳老师的文章《在“家”里学习更幸福》。他的乐观态度,他的平易近人,他的无微不至,他的耐心与爱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我来到他家,向他请教了自己当前遇到的难题。他说:要给孩子感受“家”的温暖,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家长”。在他的引导下,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家庭型班级管理模式”,走进家庭,走近孩子,在那一年我成功的做了一个让孩子信任,让家长放心的老师。
2011年8月,我来到了金岸小学。阴差阳错地我又任教一年级语文兼班主任,想着自己有过一年的经验于是欣然接受了。带着西畈小学老师给我的热情,带着周志阳老师给我的顿悟,我自信的站在了金岸小学2011届101班的讲台。然而一切并不像我想的那么顺利,班级大,在校学习时间短,后进生无从抓起,再加上家长又很挑剔,我茫然了。毛华英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建议我多向潘媛老师请教、学习。注视着潘老师的一个学年里,自己确实改变了不少,更是多了一份是对潘老师的崇敬。她对待学生的细心和爱心值得让人学习。不管遇到多么调皮,被其他老师认为多么多么差的学生,潘老师都不会放弃。记得当时有个从二班转到潘老师班里的女同学,我们都知道那个孩子很差,但潘老师欣然接受了她,面对这样的孩子她总是带着爱心去关心他们。放学了,其他同事都回家了,她还在不厌其烦的给孩子们无偿地补习功课。有爱,就能坚持,有爱,自然就会用心,潘老师正是因为满怀对学生的爱,才能数年如一日地去教好她的每一届学生。
我身边这样的教师榜样还很多,像雷厉风行的涂爱兰、王海英老师;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刘增富、余建明老师;温文尔雅,集聚爱心耐心的程荷英、谢巧丽老师等等。每位老师都有值得学习的亮点,在他们这些大公无私的榜样的力量下,我不敢说我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我更不敢说我为之付出了多少,但正是在这平凡和朴实中,在这样的师德榜样中,我将用我如火的热情,温暖孩子们的心灵,似水的爱心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努力成为一个水火相容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