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教学感悟

作者:周剑辉 文章来源:育才中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4-04-05 字体:

教育随笔

育才中学  周剑辉

教育是人为的制造区分

如果说用一种颜色代表青少年,毫无疑问我们会选择绿色,因为绿色象征着活力与希望。如果说用一种颜色代表青少年的教育,也毫无疑问我们都不敢去选择绿色,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教育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成绩暂时迟缓的学生总是会说:学习是一件与智商无关的事情,学习只和你的努力程度有关。你们中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但你们的努力却是千差万别的。你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说你的智商有问题,而是你不够努力,你努力了那就是你的学习方法不够优化。似乎我们找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学生成绩不够好就是他不够努力的结果,于是我们拼命要他再努力一些。这样的一个逻辑其实本身存在着问题。我们忘记了教育的附带物考试它本身是有区分度的。既然有区分度,那就有高低之分,不可能以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就拿大部分学生最害怕的数学来说,数学在所有考试中的区分度往往最大,这就导致了数学的拉分能力特别突出。数理能力强的学生对数学会越来越适应,而数理能力偏弱的学生就会对数学越来越恐惧。那么为什么数学的区分度会这么大, 那是因为数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存在巨大差异,大多数的人只要会数钱算数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要让大部分的人在考试中去挑战数学专家所做的难题,这本身对他们的要求就过高。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学生在抱怨为什么要学这么难的数学,况且在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到。的确在生活中,一个文盲和一个大学生在数学上的实际应用能力是相差不多的。我们整理下逻辑,应当是我们人为的设定了有较大区分度的考试,导致了学生存有较大的差异,这和学生的努力程度无关。而不是因为学生努力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学生适应考试而出现的差异。在学生每次考试后,尤其是数学考试分数知道后,总会看到有几个已经非常努力的学生为了分数哭红了眼睛。那时脑海中蹦出的一句话就是“分数真不是一个东西”。我们的教育在说谎,我们一边说着每个学生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一边又在以人为设定具有区分度的考试划分出高下,还冠冕堂皇的说着,这是你不努力的结果。

过度教育之“累”

说起中国的教育给人的最大感觉就一个字“累”。这个“累”还不是单方面的就指学生,还包括老师,家长。为何学生层面、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都被教育所给的负担压得太重,这是因为我们盲从于两种教育,而这两种教育在现有环境下势必是一种过度教育。

应试教育是硬伤。应试教育是只注重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的教育,常与素质教育相对,也通常被称之为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产物,本身无是非对错,只不过在中国教育国情的大背景下扭曲了模样。人们常讲的教育两大功能,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我想这两大功能的实现都需要经过应试教育的不断洗礼,需要经过不断的考试来加以区分。中国的应试教育在此也就可以说成“为了考试的教育”。考试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考试本该是教育展示成果的一种形式。教育的成果如何,教育的水平好不好,都需要一定的手段将它予以区分,就像我们讲的现行的高考制度是相对公平的区分性制度,它能将社会成员用分数较公平公正的挑选出来。那为什么原本不偏不倚的考试制度被说成了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我想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考试制度,都只是中国教育的表象症状。中国教育的病症在于教育的过度化,过度化的教育超出了孩子所应承受的教育能力,使得中国的教育负担变得过于沉重,孩子难以在教育中感受到快乐。即便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是有名无实,无能解决过度教育下的教育疼痛。

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徒有虚名。我们在谈到素质教育时往往会提及两个“全”: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自然不必说,每个孩子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则变得笼统和含糊不清。首先什么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全面发展?一个孩子只注重主课的学习,而忽视诸如音体美等副科的学习,这就叫不全面发展?其次如何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是简单的让孩子多些时间去学习音乐、舞蹈、美术或者其他?只是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少安排些“主课”,多安排些“副科”。最后从人类的发展中看,每个人都得是全面发展的“全才”吗?我想未必是这样的,毕竟人无完人。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的含义是什么?素质从辞典上指白色的质地,事物本来的性质,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等。不难看出,素质在语义上接近“先天的能力”。然而我们知道教育往往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是一种后天的习得或者说后天的教化过程。那么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至少在语义上是相互矛盾的,一个是指先天的能力,另一个是指后天的习得。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发展中离不开后天的、历史的、社会的教化,但也不妨碍他们就此否认天赋的作用。换句话说,那些注重后天、社会教化的人可以说能力是后天形成的,但不可以说天赋是后天造就的,因为天赋与生俱来。既然素质的主要成分是“先天的能力”,那么我们过去一直说的“素质教育”在理论层面就值得商榷。

素质教育的争辩无非就是要认识到一个人的素质到底是遗传的基因在起作用还是后天的教育环境在起作用。为此争辩,教育家、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最喜欢观察婴幼儿的行为。他们的争论和研究,我们暂且不去理会,我们需要关注的学校层面的问题是:后天的教育是否真能弥补个体天赋上的差异,弥补天赋差异的教育过程是否是一个伤害天赋能力的过程?因为个体上的天赋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我们的教育始终是以一种人为设定的标准在施教或者在评判,如此的区分毫无疑问会对某方面天赋能力稍显薄弱的个体造成拔苗助长的伤害。如果我们忽视该问题,而是一味的认为个体在某方面的薄弱,正是在该方面受教育的程度不够,或者是个体在该方面努力程度的不够,那就陷入了“过分积极教育的误区”。

在教育实践当中,应试教育是明确性极强的教育,主要针对的是考试;素质教育在目的、内容和如何开展等方面却过于含糊和笼统。前几年的说法中,开展素质教育说的最多的就是要注重开展音体美等课程教育。如此说法,既是承认音体美课程的教育是素质教育,那么相对的语数英是什么教育?语数英的课程设置不也是为了提升孩子的素质和能力。过分强调音体美是素质教育,只会导致语数英等相关科目的教育不足。设计出主课和副科的区别,本身并不是一件什么事情,问题是以素质教育去就诊中国教育问题这一道路本身在实践层面就走不通。在人口众多的国情和残酷竞争下,不是提倡所谓素质教育就可以改变人们的教育态度,不是提倡素质教育就可以真正改变应试教育的困境。假如所谓的音体美等“副科”不例入中国的高考体制,就必然遭到轻视,只能说谁越重视谁就越吃亏。而一旦列入,就将立刻变为应试教育的必争项目之一,顿失项目设计的初衷。举音乐方面例,考试规定考钢琴,就无多少人学小提琴,考试规定考小提琴,肯定无多少人学钢琴,往往是越容易拿分数的项目就越多的人去学习。

应试教育只是教育问题的表象,素质教育也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现有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像是一种过度教育,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表象出过分积极的态度,导致了教育的军备竞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重点中学”,“招生学历要求研究生以上”,这一类的话语体现的就是军备竞赛的思想。教育的军备竞赛好比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是一种着眼于别人,立足于眼前比别人要好一些的心态。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现有的高考压力,当然还包括家长层面的虚荣比较心理,学校层面的升学压力,以及来自社会就业层面的文凭苛求。这种教育军备竞赛的心态导致了孩子接受了过于沉重的、与之年龄不符的、过于拔高的教育,而这种拔苗助长型的教育最有可能伤及孩子的原有天赋;导致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顾立足于现有的考试,用一种应试的心态和一个评价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全部;导致了社会过于看重一个人的文凭,人为的设置众多的文凭门槛,进而逼迫人们为了更好的就业只能提升现有的教育水平。我们说过度教育的主要症结在高考,高考制度的改革是缓解教育过度的有效方法。那行之有效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出路在哪里?我想我们应当注意到这点:因为人的天赋上存在着差异,势必人在一定的能力上就存在强弱,而在现行社会中要产生最大效益在于人的精细化分工,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的组织体系发生了变化,群岛效益下的人们只要找到自己的强点,继而在强点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就能“画地为牢”独握一方优势。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的高考选拔制度要做的就是把人们通过分流而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分流的好处在于分工,精细化的分流就能做到专业化的分工。所以要缓解教育军备竞赛就应当在我们现有的高考选拔前做精细化的分流,因为大学只是一个让爱好读书,享受研究的人学习的场所,而不是像一个流水线式的就业工厂,专门批量生产就业者。

给孩子持续的微挫败

每次月考后,班里总有个把女同学因为数学低分的缘故而哭红了眼睛。看到他们情绪失落,看到他们即使很努力也难以考出好成绩的时候,我不知道我该上前去安慰给予信心还是让此刻的挫折继续哭红她的鼻子。实际上,在对待孩子挫折教育问题上,我们一直存在着这样两种观点。一方面,有的人主张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信心教育,让孩子感受到自信的力量,以此祛除孩子心中的挫折阴影;另一方面,有的人也认为在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应当再给他一些挫折,久而久之使得孩子习惯于挫折,最终超越现有的挫折。

主张应当给予信心教育的人习惯于给孩子一些正向的激励。犹如小孩子的父母、老爷姥姥每天有事没事的在孩子的面前强调“你有多棒”、“你有多聪明”。哪怕是一些再小不过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他们也会说“我们家的小朋友最棒了”。正如社会中有些所谓培训机构,天天教孩子对着镜子说“我是最棒的”、“我某某人是最棒的”,或者紧握双拳喊着“fightingfightingfighting”。这种教育的逻辑是: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自信就无法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只有足够的被认可(包括被自我的认可)和被接受,才能去做成相关的事情。但这种正向激励,所谓自信其实是最脆弱的。按照《反脆弱》这本书的说法:“你的自信是建立在所有周围人对你的那种恭维,自己对自己的恭维,各种肯定,使得你建立了某种自信,这种自信是一种非常脆弱的自信。”因为人在社会当中,或者人的一生当中,我们不可能不碰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此种脆弱的自信导致了现实当中有一大部分人是无法接受失败和别人的批评。新闻报道的小学生因为竞选班长的失败而在家绝食并辍学事件,我想也是因为孩子从小过多的接受激励教育,而导致对挫折与失败太过敏感,以至于产生种种夸张性的幻想,来干扰正常的自我。

认为应当给予挫折教育的人主张不断给予孩子挫折。“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挫折与失败是一个人在所难免的。一个人的成长只有把失败与挫折常态化,经常与失败相处,把失败认为是必然,把成功想象成偶然,那么一个人的受挫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事实上,好多的成功都带有相当多的偶然性,经过自己的努力,稍许拥有一些运气,或许你就能取得成功。只不过我们老是把实现成功的逻辑颠倒,因为我们老是认为成功是必然的,不成功只能说明自己不够努力,离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挫折教育的人强调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受挫的过程,一个挫折接着一个挫折,以至于习惯性的接受挫折,认为挫折是他成长的常态,最终接受挫折乃至超越挫折。受挫的过程像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挫折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有些书籍讲到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的故事,有提及他小时候的教练如何训练他游泳的过程。教练的方法就是在他游泳的时候给他制造各种不靠谱的事情,可能一伙眼镜坏了,一伙泳衣破了,一伙不知道又干嘛了,教练的目的就是让菲尔普斯不断的接受意外,接受各种偶然出现的故障(也可以说是挫折),以至于接受和习惯这种不靠谱情况。当然也只有经过不断的受挫,把意味当成常规,他才能在以后的游泳过程中保持不断的专注,去取得不断的胜利。

在孩子面对挫折之时,笼统的正向激励只能给孩子造成更大的脆弱,那么让孩子“一挫再挫”,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呢?按照《反脆弱》书中的介绍,这也是孩子反脆弱能力的培养过程。反脆弱的能力培养有个最大的原则就是微创伤,提倡微挫败。微创伤指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的给他创伤,给他挫折,但这种持续的创伤和挫败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最好是我们认为的不痛不痒的点上。这个“痒”点介乎痛苦和没有感觉之间。一方面,我们要让孩子常常与挫折与挫败带来的负面东西正面相遇;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让挫折大到完全消灭孩子的自信,让他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挫败感。这也就要求我们像菲尔普斯的教练一样,如果要给孩子制造挫折,就要让他去接受挫折最终超越挫折;而不是给孩子制造挫折,让挫折去消磨完孩子的自信,最终习惯挫败。

教育的谅解与谨记

教育常被人们定义为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去教一群不完美的人追寻完美的过程。不完美的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势必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完美的教育者面对不完美者所需要做的就是谅解,而不完美者所追寻的过程就是谨记。

从现代汉语词典上讲“谅解”是了解实情后原谅或消除意见,“谨记”是“谓慎重地叙而记之”或者是牢记。在教育领域,也就是受教育者在不明情况(混沌状态)的前提下,要去学习新知识可能会走入错误的区域,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去谅解受教育者的错误行为,并不断的矫正,以便受教育者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得以把该过程谨记。

作为教育者,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日益增长的知识与学生知识范围需求的多元化,我们需要教会学生从意外中学习,从意外中获取知识。意外性的获得需要教育者的谅解和受教育者的谨记。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谅解,教育的过程是在意外中谨记。

受教育者的学习一般可以分为经验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两种。经验性学习虽然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其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经验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惯性,最大的敌人是遗忘。从习惯中获取的知识是最容易遗忘的知识,因为受教育者无法从他人的知识范畴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熟能生巧”这个转变过程变得如此困难重重的缘由所在。而体验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亲身实践,恰恰能最大限度战胜遗忘。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性学习依靠在情境中体验、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体验,能让受教育者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在体验中感知感悟。但是体验性学习也面临着问题,体验意味着试错,在知识的构建体系中,就有可能走入误区。

在体验性学习中,什么样的错误是可以被谅解的?我想并不是全部的体验都值得被谅解。只有受教育者尚存在空缺的部分,如果发生错误,那才可以被原谅。这些上存在空缺的部分正是受教育者构建知识体系的意外部分。但是谅解并不等于忘记,谅解的同时必须谨记。教育者如果只是谅解了受教育者的错误行为,而没有让他对错误行为谨记,那么对他而言相当于把这一行为遗忘。这就是为什么从体验中学习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大多数人在体验过后没有选择谨记此前错误的行为而是直接把它遗忘。所以教育者若本着改变受教育者的错误行为,防止错误行为再次发生的话,有谅解还不够,还需要让受教育者在意外中牢牢谨记。

结语

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用不了几年就要去拼幼儿园,紧接着就是优质小学、初中和重点高中,万马千军过独木桥,顺利点进入个像模像样的大学,最后光荣的毕业。如果这一路的教育都顺利走过,至少也要十八个念头。十八个年头所耗费的经历、物力和财力,最终我们想要的也不过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已。简而言之,我们之所以接受这样的教育就是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既教育是为了获得持续赚钱的能力。当然我们也会说我们希望教育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展我们的知识面,给我以认识事物客观而全面的能力。但是认识世界的观念属于精神层面,而赚钱的能力则是物质世界的基础。显然赚钱的能力在教育动机上是先于知识层面的。不难理解,我们的教育纯粹是一种实用价值,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质。不难理解,我们缺少对教育的偏执,以及所持有的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