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之语:让孩子学会爱
一次早期阅读活动中和孩子们看了名为《爱心树》的绘本故事书,书中讲的是一棵非常有爱心的苹果树,它非常疼爱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想玩游戏的时候,苹果树让他在自己身上做秋千玩;小男孩饿的时候,苹果树让他摘自己身上的苹果吃;小男孩热的时候,苹果树让他靠在自己的身上乘凉。苹果树一直在为小男孩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叶子、果实、树枝、树干,直到这个小男孩渐渐长大,他的想法和要求也越来越多,他不断地向苹果树索要东西,最后苹果树只剩下一个树桩,但是苹果树还是希望小男孩能在上面休息。他只希望小男孩能够快乐,只要小男孩快乐,苹果树也会感到快乐。苹果树给予了小男孩自己的一切,却从不求回报。 爱心树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和孩子们,这个感人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只要让别人快乐,看到别人的微笑,自己的心里也会觉得非常快乐。
感动之余,作为一名老师、一位孩子的母亲,我的心情却很沉重。苹果树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不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吗!就像爸爸妈妈无比宠爱自己的孩子。父母这棵爱心树是多么伟大呀!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多数幼儿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父母们总是对孩子精心地照顾,天天为孩子操劳,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无私地帮助,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前不久,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独尊”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他们很少帮父母做家务,没有觉得父母挣钱辛苦,也很少帮助别人。这是我们现行教育的一种悲哀,即在为孩子付出大量爱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老师,爱所有关心帮助自己的人。那么如何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孩子心中种满爱的阳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