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帮助一年级学生养好习惯的几点感悟
刚开始从事一年级的教学时,就有很多人对我说一年级是养习惯的重要时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对此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养习惯确实是他们的重要任务。这包括学习上的一些习惯,如:上课发言要举手,不随便离开座位,不吃零食,按照课程表上课,课堂作业按时完成,离开座位或教室要征得老师的同意等;除了这些学习方面的习惯还包括一些生活上的习惯,如: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看到垃圾随手扔进垃圾桶,对人有礼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
要养成这些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需要反复强调才能使他们对于这一规则有概念,比如打扫卫生,一年级学生安排值日需要明确分工,哪位学生负责做哪些工作都要明确安排,然后由老师监督着甚至是示范着做几次,他们才能逐渐养成习惯。如果只告诉他们一次,或者强调了几次以后不强调了,学生们的规则意识就不能形成或因为没有强化而减弱。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年级的学生尽快养成良好习惯呢?我说一下我粗浅的认识:
1.将大规则细化。将一些学生没办法理解的规则细化为他们他们可以理解的行为,并做相应的规定。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给学生们具体规定不能随地吐痰、每天洗脸刷牙等。
2.恩威并施。学生们做好了要有相应的奖励,做不好要有相应的惩罚。做得好或不好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可以测量的,并且是学生们可以较轻松地达到的。比如规定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学生可以得到印章作为奖励,那作业的数量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并且难度要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
3.反复强调。学生的习惯养成之后,如果一段时间没有强化,就会变弱,直至消失。所以规则一旦建立就要反复强调。
4.榜样示范。学生之间会有一种竞争意识,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竞争,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