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实现“落地有声” 追求“行云流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作者:吴丽华 文章来源:金岸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3-12-05 字体:

对于金岸小学曹丽君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好汉查理》的几点个人思考:

一、“落地有声”之教学设计与理念

1、课前预习,导学案的完成,很好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导学案使本课在课前就很好地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前实现略读课文教学的收放自如。通过这样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

2、关于揭题质疑,导入新课。教师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教师从“好汉”引入,对于课题中好汉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好汉的味道,说说好汉是怎么样的人,再说说你知道哪些是好汉。这样安排,使得学生知道了好汉是怎样的人,是哪些人,从理解到朗读,又从朗读到理解逐层递进,并及时地调动学生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接着很自然的导入本课的学习,揭示课题:好汉查理。

3、教师检查词语这一环节的安排,非常巧妙:有规律地把词语按类排列,首先出示文中的人物,既认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又学习了词语,真所谓是一举两得啊!接着有动词组的,第四行是AABC式的词语。指名读词语后,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构词规律,并举一反三积累词语,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语。这样,既便于指导学生朗读,也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生字和词语的教学非常扎实。

4、在教学找出查理不是好汉的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点,通过想象说话,理解“恶作剧”的意思,在说话中,学生知道了恶作剧的意思,也体会到了恶作剧的坏处,从而认识到开始时的查理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汉,与后面查理的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内心及思想,增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自主性。

5、细读体会。查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是谁改变了他?学习4至12自然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教给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查理发生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再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6、发挥想象,升华情感。学习13自然段时,教师能抓住“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这句话,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想象、说话,把短短地一句话铺展开来,从而理解查理逐渐成为真正的好汉的过程。教师设计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走入文本,走入孩子的心里,感受那一份纯真与美好。并再一次实现略读课文教学的收放自如。文学和音乐有时联系很紧密,语文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可以让学生在优美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当然,在这段话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再铺开些,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想象说话:一是,他们会怎么玩,查理快乐吗?是谁带给他的?二是,杰西原来是怎么样的生活?现在呢?是谁带给她快乐的?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查理的转变是因为杰西的帮助,同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杰西和查理都获得了快乐,从而明白,给予别人快乐的时候,自己也会获得快乐的道理,这也是课文想给予学生的收获。

7、小结课堂,在学生经过朗读、思考、想象等形式后,已经感知人物形象,达成课堂目标,教师适时小结提升,使学生加深对“爱”的涵义,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学会关爱他人,实行知与情、情与行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一堂课教学设计的新颖与深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你对教材挖掘的深浅上,也就是看你是否真正吃透了教材?这个“挖掘”、“吃透”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就“读”。教师要上好一堂课,课前需花大量的时间读教材,读教材语段内在的联系,读教材背景,读教材中学生理解的难点和感兴趣的地方等。尤其是读教材时,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考,找到一个切入点,因为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在围绕一条主线展开教学,这才能让一堂语文课真正实现“落地有声”。

二、“行云流水”之细节处理

曹老师的课堂教学一贯都是秉承亲切、随和的风格,意在追求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地情感交流,但一味追求随和,导致曹老师平时上课时弯腰含胸,并“食指朝天”,到现在的亲切自然又大方得体,教师讲课虽然声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润物细无声,它虽没有江海波澜的壮阔,却不乏山涧流水之清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

教师语言   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授法,更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偏见。其实语文课堂中教师语言更应该简练、意懂,要想做到这点,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整个课堂的把握要做到心中有数,就是备课要充分,课堂上的一切都装在脑子里边,游刃有余。今天这堂课,就是经过曹老师和我们学校的其他语文老师集体研讨备课,并经过多次试教,曹老师最初在课堂中经常“是不是”“对不对”“是的”这样的一些语言,从最初磨课时教师语言的繁琐和重复,甚至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达到了今天这堂课中的表现,现在曹老师在课堂中语言精简,语气抑扬顿挫,语言逻辑性也很强,并且每一个环节的衔接语非常自然流畅,让人感觉整堂课有如行云流水。 

教学机智    所谓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即应变能力,教学机智的实质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还记得曹老师在学校试教时发生的一个小细节,原来课堂设计生字“陪”的教学,我们当初设计是形近字“部”,后来在课堂中学生却都说出了“倍”,这时曹老师因势利导,没有因为原先的教案而禁固了自己或教学。

其实几十名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然会出现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意外情况是必然的。当偶发事件出现时,作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掌舵人,这就要求我们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就应当因势利导,以变应变,调整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偶发事件,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这样,孩子才会处于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这堂课中发现曹老师具备了较好的教学机智,所以有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如此行云流水的《好汉查理》。

以上是本人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想法,有争议,有疑惑才会有进步,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敬请批评指正。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