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朵的眼睛(139):家园合作的力量
从教十几年来,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孩子。所谓“软硬不吃,刀枪不入“也就是这个样了吧。
他叫小凡(化名),从未上过幼儿园,直接升入小班。父母老来得子,加倍溺爱,因此造成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妈妈辞去工作专程带他,平时妈妈很少带他出去玩,因此他没有和同龄人相处的经验。致使他入园后极度的不适应,分离焦虑比一般的孩子都要严重。
老师用各种方式接近他,亲近他,可他总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不让老师靠近,也不交流。当教室门打开时,他会飞快地搬把小椅子到三楼走廊上,整个人爬到小椅子上朝下看,一点安全意识都没有,让我们老师吓破胆;如果教室门关起来,他就干脆来爬窗户,稍不留神就爬到让我们胆战心惊的位置。他这些危险行为真是让我们伤透了脑子,更别提他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影响了。孩子们在认真地上课,只听他一个人在哇哇大哭,嘴里一个劲的叫“找妈妈、找姨、找妹妹……”这三句话是他唯一能跟我们交流的话,平时我们老师说任何话他都没有反应的。他不自己吃饭,老师喂也不张嘴,午睡课时更是吵得大家无法入睡。他的入学困难已经直接对班级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两周过去了,小凡情况一点都没有改变。针对他这些情况,我们也跟他父母进行了交流,可是收效甚微。每天看他妈妈来接时,抱起他又亲又搂的样子,我们暗下决心:真的要好好和小凡妈妈沟通沟通了。
这天放学后,我们特地将他妈妈单独留下来进行了一番长谈。首先我们从本班新生情况分析开始,告诉她全班20个新生,两周过去后,现在只有小凡一个人还是整天哭闹的。再说连托班的孩子都已经适应开学生活了,小凡还是这个这样,所以,我们帮助他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第二,我们告诉小凡妈妈,要让小凡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家园配合非常重要。我们指出最近她做的不够的地方,如:每天放学回家还是无原则地满足小凡不合理的要求,他要买什么就给买什么,这样让小凡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觉得上不上学也无所谓,反正妈妈对我都是一样的。
第三,为了让家长重视这件事,我们委婉地表示:如果三周后小凡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的话,那我们会建议小凡换一个学习环境,言下之意就是做退学处理。听了我们这些话,家长才真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着急的问:“老师,你们说,要我们怎样配合,我们绝对配合你们,只要凡凡早点适应幼儿园!”看着她的表情,我们知道这次的谈话有了效果。
我们建议她:首先,家长要做到言出必行。
早上送孩子入园前,就和他约法三章:如果孩子当天有进步,就实行奖励政策,如:可以带他玩喜欢玩的游乐设施,买他喜欢吃的东西等。但如果还是爬栏杆、爬窗户、哭闹,影响同学们上课,那家长就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如:剥夺他玩最喜欢的玩具的权力,不满足他任何要求,总之,要让小凡知道,因为他在幼儿园表现不好,爸爸妈妈很失望,很不开心,也很生气。要让小凡知道,因为他表现不好,爸爸妈妈对我也不一样了。
其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次提的要求不要过高。如:第一天,可以允许小凡哭闹,但哭闹的同时绝对不允许他再去爬栏杆爬窗户,不然妈妈会非常非常生气;但是如果你今天不爬窗户了,妈妈会很高兴地第一个在门口接你。
再次,我们告诉小凡妈妈:孩子的好习惯是靠不断地强化才形成的,希望父母在家中也配合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看到不良习惯应当立即制止,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小凡妈妈经过我们一番长谈后,心事重重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送小凡入学,她告诉老师昨晚和小凡说了很多了,然后在将小凡交到老师手上时,妈妈再次对小凡重复了昨天老师教她的那些话,然后就快速地离开了。在妈妈离开后,小凡开始哭闹了,当他又要搬椅子时,老师提醒他:“妈妈会第一个来接小凡的,但如果小凡再爬椅子,妈妈会很生气的!”这话还真有点管用,他停止了搬椅子的动作(平时跟他交流他完全是不听的)。看着他坐回到小椅子上,我们老师适时地介入,找他聊天,逗他说话转移注意力。我们还带他去找同桌的小伙伴玩,让小朋友们主动接近他。在大家的努力下,他的情绪逐渐好了起来。在第二节的手工课,看见小朋友们搓橡皮泥搓得起劲,小凡甚至还主动要求搓一搓呢,真是进步了很多。但午睡课到了,小凡的表现又打回了原形:大哭大闹,吵得许多孩子无法入睡。老师一直陪着他,轻轻地拍着他,安慰他的情绪,直到他情绪慢慢平复睡着。起床后,小凡已经没有睡前那么焦虑了,下午虽然也有哭闹,但能够跟老师正常交流了。放学时,妈妈也如老师叮嘱的那样,准时第一个等在门口接小凡。看到妈妈,小凡飞快地扑进妈妈的怀里。这时,老师适时地补上一句:“看!小凡今天没有爬栏杆,所以妈妈第一个来接小凡了!”小凡的眼睛里闪着亮光,好样的!初战告捷!
第三天,按照老师的教法,妈妈对小凡提的要求是午睡课不哭闹,可以不睡觉,要乖乖躺在老师身边。第四天,妈妈按照老师的授意对小凡的要求是上课不哭闹,小屁股要坐在小椅子上……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要求,在家长的大力配合下,在小伙伴和老师的关爱下,小凡已经能做到早上入园时主动和妈妈说再见,在园也不爬高爬低,偶尔还能自己吃饭,真是进步不小!
有时候,孩子入园适应困难,如果从孩子自身找不到突破口,那我们就可以从家长身上找。对于像小凡父母这样的家长,我们要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且适当给他们一些压力,这样他们才会配合我们的工作。
刚入园的孩子,对老师不熟悉,不了解常规,老师跟他交流时他们往往不理解、不遵守,但如果我们老师换种方式,将我们的要求、规则通过从家长的口中提出,让孩子知道,父母希望自己做到他们要求的那样,如果我没做到,父母将会不开心,会生气,会不喜欢自己。这样,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按照父母要求的那样去做。实际上,那也就是我们要求他那样做的,只是这要求从另一个人的口中提出而已。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会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喜欢上学了。
让我们发挥家园合作的力量,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身份,把一样的要求,借另一张口提出。把我们想对孩子说的话,借家长的口来说,达到我们想要的教育目的。家园沟通、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也尽体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