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之语:老师,我送它回家
一天区角活动后,我发现娃娃家的地上躺着一只小熊。有好几个孩子从它身边走过,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品德教育契机。于是,我走过去,故作惊讶道:“呀!这怎么还躺着一只小熊没有回家呀?”接着我又面向小熊,着急地问道:“别人都回家了,你为什么没回家呀?”然后又故作神秘地把耳朵凑过去像要听清楚它的回答,我边点头边说道:“噢,刚才跟你玩的小朋友把你丢在地上不管了。”接着我又转向围聚过来的孩子们,问道:“那你们说说它为什么自己回不了家呀?”孩子们沉默了一会儿,一个孩子回答:“它没有脚,不能走路。”我点了点头说:“对,这些小玩具在游戏中是我们的好朋友。可是它们没有脚,游戏结束了,就必须由我们送它们回家,否则,没人送它们回家,它多伤心呀。这样它才能总跟我们一起做游戏。没有朋友跟你们做游戏了,那你们心里会怎么样呀?”“不高兴。”“特别特别着急。”孩子们纷纷答道。我又引导道:“如果小朋友在外面跟爸爸、妈妈走丢了,没有叔叔、阿姨送你们回家,你们会怎么样呀?”“害怕!”“哭!”“着急!”······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对,小玩具也会这样。”我刚说完,只见涛涛低着头走过来小声说道:“老师,刚才是我把小熊丢在地上的,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现在我就送它回家。”说着他从我手里拿过小熊,放回了架子上。小朋友都给他拍手,大家表示以后再也不乱丢玩具,玩完玩具放回原处,做一个爱护玩具的好孩子。
在这件事中,我完全可以把小熊捡起来,把它放回架子上,或者可以请某某小朋友来完成这件事。但我觉得虽然这两种方法效果来得快,但不利于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我认为:对幼儿行为习惯与品德的培养不是仅仅靠几次活动可以完成的,更需要教师从幼儿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敏锐地发现,捕捉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在对某件具体“事”的讨论、评价、感受中形成对错的是非观念,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