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雷雨》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作者:陈晨 文章来源:应村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3-04-15 字体:

《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走进大自然”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分三部分来描写这场雷雨,分别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帮助学生图文并茂地感受雷雨前闷热,令人害怕的景象;雷雨中雨势凶猛;雷雨后空气清新,万物有生机的美景。通过课堂教学,利用课件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进而培养其认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我执教了雷雨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学生特别喜欢猜谜语,课的伊始,我通过两个谜语导入,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让他们谈谈自己所知道的雷雨,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结合词句学习生字,还给他们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通过研究讨论,还是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拔。在生字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识字中,自己动脑筋想识记方法,不仅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本课的生字只有四个,在课堂上的教学,就采用了逐个出示生字,由小老师带读,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检查生字组成的词语,最后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每一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涨,效果也不错。

但在品读雷雨前景色的部分,这些地方处理的不好:

一、“读中感悟”而非“感悟后读”。 我执教的雷雨第一课时,一个重点目标是研读雷雨前的景物变化。在备课时,我从文中的一字一句中找出教学点。 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压”,体会闷,喘不过气。在教学时。我重点抓住“压”,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压”,从而体会乌云逼近大地的感受。教学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理解了“压”,可是在用朗读表达时,感觉还是没到位。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思路是正确的,主要是在课上时过于着急,应该让学生在慢慢体会中多读,重在读中感悟,而且读得太少。

二、没有了解学生的学情。我没有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设计了很多诸如计较的句子,并问学生好在哪里。如比较句子“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和“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比较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字换成“爬”字;还有第三段中的“闪电亮,雷声响”和“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我本来的出发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用的恰当,但当我问了太多的好在哪里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了,,我脱离了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把让他们稍做理解的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毫无思考价值。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往这个方向"走”,问题回答不来是肯定了。

零碎的几点思考,总之这节课后,让我明白,备课前真的重在备学生,尤其是对于低段的孩子,教师拼命地深挖教材,剖析出一些根本不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思考的问题,课堂效率显然没有。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