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批评与鼓励

作者:尹春美 文章来源:西畈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3-04-09 字体:

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期,他们中的个别同学因为从小养成的散漫习惯,加之缺少良好家教,有时难免会捣蛋。老师此时一定十分生气。与其你去大声的训斥他们,不如找他们谈话,让他们自己找出自身不足,违纪的根源所在,千万不能因为他们捣蛋,而对他们厌恶、歧视甚至恶语相讥,那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师生间的矛盾将会僵化,学生也会我行我素,破罐破摔。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教师只有倾注全部爱心才能感化学生。

亦或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大多是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去考学。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 “跟你讲了多少遍,还改不了这个毛病,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来教师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

凡事都有限度,批评也不例外。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们作为孩子信赖的老师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要讲究一定的分寸。犯了错误的学生心理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在他的内心深处需要安慰、关心、爱护和理解。我们批评学生应该给学生一个安静的心灵空间,并且批评应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作为教师要给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爱心。而过分的批评就成了数落,好比在别人的伤口上撤盐一样的难受。那种不分时间场合,动不动就让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当面亮相丢丑,或者轻易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着所有科任教师的面挖苦训斥学生,效果都是不好的。注意选择时机的批评教育,既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当然,有的批评教育,需要及时,需要在现场明辨是非、弄个水落石出,既教育本人,也教育大家。所以,批评应该有度。 

不过也有教育者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承认每个学生有发展的潜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并以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易于接受,转化为内在需要和自觉追求,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坚定学习的自信。总之,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最优最佳的教学效果。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