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之后的思考
在两位数乘法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计算结果有时候错得离谱,却并不自知。这就说明学生并没有建立良好的数感,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感?
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要提高数感就要充分了解数的实际意义,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清楚的辨别它们的大小。《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学习运算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用什么方式更合适,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这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直接关系。例如在教学“一堆泥沙有45吨,用一辆载重量是4吨的货车运,至少要运几次才能运完?”一般情况下学生只是简单计算45÷4=11……1,要用11次,剩下的1吨也需要运一次,因此必须12次才能运完。对于这个实际问题,大部分学生只想到前面11次每次都运4吨,最后一次只运1吨。有个别学生就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前面10次每次运4吨,第十一次运3吨,第十二次运2吨也可以;前面9次每次运4吨,后面3次每次都运3吨也可以等。由此可知,通过计算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在计算和运用计算结果的过程中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数感的培养
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地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在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操作、推想等活动,培养学生敏捷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