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爱心之语(64):“乱”的纠结

作者:罗彩菊 文章来源:示幼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3-03-20 字体: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生孩子不听老师的命令自由发言致使课堂上此起彼伏、议论不断的情景。但很多时候孩子的吵乱可是教师的问题所引发的,他们正在乱中议论呢!只是原先并没有安排孩子们的“乱”说,从而经常觉得太乱而赶紧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继续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先指定的“理想”的彼岸。纠结!于是我一直反复思考:到底如何善待教学中的“乱”呢?

通常我们所说的课堂中的“乱”,它的外在表现是学生不按老师的指令行动,自由地说话或活动,课堂秩序乱为一团,直至活动无法进行。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实“乱”出有因。

一是老师组织的活动孩子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开始自由说话,调皮者甚至和别的幼儿打闹,造成教学活动无法保持以前的“平静”,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乱。

二是老师提的问题很具有启发性,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述自己在以往生活中的经验,孩子们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太急切,这是他们就会说个不停,我想这时的乱,乱的有意义,有价值。

教学中一旦“暴乱”,作为教师,首先应是细心倾听,不要急于让孩子静下来,关键是自己先静下来,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语言。应该针对个别情况对症下药。如果确实是因自己的活动设计不够新颖,那不妨改变话题,选择孩子喜欢的愿意去钻研的内容进行活动,寻求治乱的途径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如果是老师的问题孩子太感兴趣,他们还有无限的答案要争着说,我们应该高兴,最起码说明我们的问题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时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试验去探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必要一定在本节活动中完成自己设置的教学目标。

活动不怕乱,就怕不明辨。灵活的因势利导,就会“乱”中取胜,因此说,教学中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反思,才会善于创造。在生活中给孩子机会及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去思考,那我们的孩子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自身才会进步,我们的活动才会“乱”而有序,以“乱”启“智”。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