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怎样才是对孩子最好

作者:遂昌县2012届新教师培训班黄丽梅 文章来源:遂昌教师进修学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2-08-19 字体:
   怎样才是对孩子最好         (教学实践随笔)
在温州一个普通的培训机构,曾发生过这样一幕:那是个阴沉的傍晚,有位老师在辅导学生,突然就听到了吵架声,让原本是安静的教室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纷纷朝声源看去,原来是培训机构的领导和一位女学生吵起来了。当时给那老师的第一感觉就是懵,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刚才不是好好的吗?细听方知,原来是领导本想检查一下学生的作业,看看她完成的进度,只是学生对他这一举动十分反感,死活不肯让他看,硬是一把抢回了自己的作业。或许是领导觉得自己的面子过不去,也或许是觉得该好好的教教这孩子做人的道理。总之,双方就是僵持着,似乎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趋势。于是,一下子就吵了起来,似乎是学生当时骂了领导一句,领导当时就着急了,一把抓起了她的书包,仍到了教室门口,并说了句:“你给我滚回去,我们这里不教这样的学生。”此时,那老师完全被吓傻了,他完全没有想过事情会是这样,这远远超出了他可思考和管理的范畴,一位领导与学生的争斗!在他还没有清醒过来之时,事情就发展到了这个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尽管当时也有其他两三位教师在,但都没有来得及去阻止这个悲剧的发生。而傻傻的他在看着这一状况发生的时候,却只能用言语来劝阻“好了,大家都别吵了。佳馨(学生的化名),我们别说了……”,然而这话此时对于耳红面赤的他们的来说,不起丝毫的作用。最终,学生夺门而出,家长上门理论,末了,又变成了家长与领导的争论……
我想,这对于那孩子始终是一种不可磨灭的心灵伤害。我也在思考,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为了孩子的好,因为再怎么说,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他们做得不对时,我们是要教育他们,但不该和孩子较真,更不该在公共场合下大发雷霆,需在我们冷静后再去解决问题。
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不能只做一个“园丁”,把学生的个性特点都裁剪掉;我们也不能单纯地做个“工程师”,我们不可能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个方向,孩子都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他们不是一个物体,更不是一个由我们自由设计的物体。
我不知道,如果是你,在领导的权威下,果真发生了这样一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一幕,你会怎么做。是不畏权威,誓死捍卫学生的尊严,保护学生,还是惧怕于权威不敢管,抑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再怎么说,似乎也并不是事不关己吧?即便不是你的学生,即便不是你学校的学生。
我迫切地渴望拥有一个教师有自主权,有决定权的平台,不再是领导专权的平台。至少每个教师都能有权利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了,不至于眼巴巴地看着学生受委屈。不过我想,那老师做得也不够好,虽说他保护学生的意愿是有了,可是毕竟没有使学生免于受伤害。当我们的学生受伤害时,我们却没有能力去保护他们,确实是我们的过错;畏于权威,不敢保护我们的学生,更是我们的过错。我希望我们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保护我们的孩子,当然所谓的保护是在非盲目之上的,保护并非是溺爱,而是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怎样才是对孩子最好,这是整个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在培训期间,听到李长福校长说过这么个故事:小兔子去钓鱼,第一天没有钓到;第二天又空手而归;第三天眼看着就要过去了,小兔子很失望,决定回去了。突然一条鱼从水里跳出来对兔子喊着:“小兔崽子,再拿胡萝卜当诱饵,小心我拍死你!”
故事中的小兔想钓鱼,却不了解鱼儿的喜好,它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衡量鱼儿,以为鱼儿也和它一样喜欢吃胡萝卜。同样的,作为教师,我们自然希望孩子更好,可是怎样才是对孩子更好呢?难道也要像故事中的小兔子一样,不管鱼儿的喜好,而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结果呢,孩子是不是会如你所想的去做呢?
要想钓鱼,就得问问“鱼儿”想吃什么。作为教师,只有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发挥孩子的最大个性,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