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会做的怎么也错了

作者:苍畈小学 lxy 文章来源:苍畈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2-06-19 字体:

著名数学家、奥林匹克专家裘宗沪指出:“如果要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算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要熟练和准确。”可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计算错误”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前不久在我们的一次教研活动讨论中好多教师提到:“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太差了,其实他们不是不会做,而是不好好做。”这几年我一直任教低中段数学,在教学中我深有感触,每逢遇到以计算为主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在课堂上总能对答如流,而下课自己练习时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部分家长也向我反映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错的最多的往往是简单的会做的计算题。对于计算错误的原因部分家长和教师以及相当多的学生,都惊人的相似,归结为:“马虎”、“粗心大意”。为此,我在二年级两个班中挑选了50名平时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做了一个计算练习的实验。实验卷结果如下:(我让学生单人单桌在30分钟内完成50道计算题其中20道是四则混合运算)

 

全对人数

   符号看错

   数字看错

  算理不清

退进位错误

     8

     26

     15

     1

9

分析实验结果:这些计算题学生都会做,可是正确率不高。那为什么会做错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以及小学低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在计算中出错,不能仅仅归结为马虎、粗心大意,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特点的影响

1、感知粗略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开始。人类的知识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毛主席就曾经讲过:“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受。”同样,学生要进行计算,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由数据、符号组成的算式。低段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特征,往往只注意 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特征 ,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计算题本身不会每题都有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计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一些学生常把“-”当作“+”,把“56当作“65,把“169当作“109等等。

     2、注意失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不稳定性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计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低中段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宽,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例如:有一次,我新课讲完了,(学生正在做作业)突然大声说:“要坐正,把字写好。”当时就反映有两个同学把数字“6”写成了“9”。再如:一位学生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出现这样的错误:17+68=58 

                                    1      7     

                                 +  6      8      

                                    8      5        

3、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看,低中段学生的计算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低中段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常因计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如学生计算5 8  +  35  等进位加法时,头脑中对“分解”    “凑十”     “合并”的表象模糊,想象不出“凑十法”的具体过程,因而出现差错。

4、强信息干扰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学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这种强信息先映入眼帘,容易掩盖其它信息。如计算 3 8  +3 5 4  时,学生列出错位的竖式学生并非不懂得“相同数位对齐”,而是被“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这一强信息所干扰,而忽视了相同数位对齐。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