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不抛弃不放弃”

作者:周伟芳 文章来源:湖山中心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2-06-12 字体:

“不抛弃不放弃”这句话源于《士兵突击》的一段台词,它体现了军人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这句话被广泛运用于汶川地震,它体现了对每个生命的尊重。我今天说的“不抛弃不放弃”是关于学困生的教育。“学困生”又名“后进生”,是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只有诊测清楚他们落后的原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我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对学困生的转化体会。

一、正确理解,认真对待学困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一般来说,学困生之所以落后,并非都是治理的问题,当问题出现时,而应该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他为什么如此;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深层次的原因何在。去理解他们,同情他们,不把他们当作是班里的包袱,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他们的学习信心,要真心地去爱护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接受教育和管理,你会发现它们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不求上进。其实学困生与优秀生相比,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长期受到冷落、其实,他们一般都很焦虑,对外界的反应相当的敏感,外表不善于表现,但内心深处仍然可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多多理解学困生存在的原因,认真细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积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从而坚定信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既要一视同仁,更要有所侧重。

自尊是个体完善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学困生表面上看去不珍视自己,但在内心深处都有着强烈的受信任尊重的愿望。因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细心的体察他们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更多得更细心的关爱,以平等的心态与之多交流、多沟通、多鼓励,决不能歧视他们。反而有所侧重,我们应该在“感情投资”上多增加一点,在学习方法上多知道一点,在锻炼机会上多给一点,表扬奖励上放宽一点,在耐心上多忍受一点。你就会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人更动人心,更能体谅我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会努力的控制自己,在学习上表现自己,他们的进步会让你感到吃惊。

三、做好换位思考,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

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体会到学困生的内心世界。教育者要善于“移情”,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用他们的心去理解世界。做学生的是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但是对于后进生来说,挨批评成立家常便饭,老师们对于他们的表扬显得吝啬的多。由于学困生的特殊经历和思维方式,他们更容易把别人善意的批评歪曲化,因此,我们要多用表扬的办法来对待他们。

 学困生的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只不过是多数的学习成绩差一些,优点往往被老师所忽视,教师要努力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度后进生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点点微笑的进步,也给予适度的表扬,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这样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加学习的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

同时,我们提倡鼓励表扬,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但是我们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艺术。我们在批评学困生是态度要诚恳,评价要客观,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在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而不能因教师个人的权威受到了出动,丢了面子,把心中的怒气发泄到他们身上,进行讽刺挖苦。批评要让学生体会到爱心和关切,从而真正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其二,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语言可以是直叙式,也可以是委婉式的,还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以求得更好的效果,这要求教师根据事发的清醒和学生的性格灵活而用。只有教师通过自己的改变对学困生的看法,真正俯下身子站到他们的高度,用他们的心里去看待问题,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的办法来扶助,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四、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学困生由于基础不扎实,接受能力差,如果教师不注意到这一点,不顾教学实际,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统一标准去要求学生,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影响困难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些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给他们降低一定的难度和目标,作业布置上开一些“小灶”,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因势利导,让他们看到进步的希望。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有早开的,有迟开的,哪怕是开花再晚,只要精心护理,也照样结出果实。”让我们共同携手,以辛勤的汗水,恒久的耐心,火热的爱心,来精心培育那些迟开的花朵吧。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相信他们一定会绽放的,也迟早会鲜艳的。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