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意识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意识
——参加浙江省“百人千场” 名师送教活动体会
遂昌县实验小学 袁春琴
这两天的遂昌实验小学,因着省“百人千场” 名师赴遂昌送教活动的开展而分外的热烈。这一活动放在我们学校举行是我们学校的荣幸,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是感到荣幸无比。今天聆听了四堂展示课和两个讲座,专家名师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材精深的解读、精到的教学语言、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无一不让我叹为观止、顶礼膜拜。一天下来,无疑吃了一顿高级别的、丰富的精神大餐,一场适时的思想甘霖。而我在这顿大餐中吸取最多的营养便是“语文意识”。
关于语文意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在这篇文章里,王先生提出了“语文意识”的概念,并且称之为“语文教学的阶梯”。在文章中指出:“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的一段回忆: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贴,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直。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我把朱先生后来这种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称之为‘语文意识’。从表面上看,朱先生所谓‘语文’是指语言文字,其实他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结果,质言之,是言语而非语言。”
那么什么是“语文意识”呢?浙江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汪潮教授在《语文意识》讲座中首先讲到了,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叫语文小学老师,它应该姓语又姓小。还讲到了语文的三个层次:即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然后汪教授从语文感受、语文理念、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语文特点、语言习得六个方面诠释“语文意识”。一个讲座听下来,也让我对语文意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想语文意识就应该是用语文的头脑来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语文问题;用语文的标准来评价语文效果。
听完“语文意识”讲座,让我对今天的四堂课有了新的看法。今天四堂课,四位老师都有强烈的语文意识。比如鲍宗武副校长在教《伯牙绝学》一课时,就体现出了非常强语文意识,这语文意识不仅仅是体现在文本解读上,还体现在课堂中。比如在刚开始时,让学生试着给文章断句加标点时,这样语文味就出来,学生在加标点的过程中又再一次体味了何为文言文。语文意识还体现在他带领学生的品词赏句中。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一句句貌不惊人的句子、一个个看似呆板的文字可不是简单冰冷的符号,它是有温度的、有内涵的。只有静下心来,沉入期间,才能深谙其中的妙不可言。教材中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鲍校长在带领导学生品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时,引领学生多次朗读、感受,通过配乐感受,换词等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准确性,语文味也就出来了。
其实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语文意识就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桥梁和阶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就要构建有效地语文知识体系,就要关注学生语言语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教师就要起主导作用。我们还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语文意识,利用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学生肯定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另人刮目相看的语文能力,整体语文素养肯定也能日渐提升。
“功夫在诗外”,只要我们心中多存有语文意识,多留心,多揣摩,多感悟,我们的语文课就一定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