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忆朵的眼睛(三十四):工作语言的思考

作者:黄莹 文章来源:实验幼儿园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6-12 字体:
每次晨间谈话、课间甚至在教学活动的时候,我所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引发孩子展开激烈的讨论。每到这个时候,我经常会用严肃、生硬的口吻说“小手,放背后”、“小嘴巴,不讲话”。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瞬间集中注意力,安静地听我把话说完。久而久之,大多数的幼儿会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但也有少数的会注意力开小差,而且也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注意力。有时我发现,孩子们虽然能安静下来,但是是在一种比较强势的气氛下突然终止自己的活动。  
“小手,放背后”、“小嘴巴,不讲话”等话语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仔细思考过后我觉得让孩子瞬间从愉快的气氛中抽离出来,显得太突然。有时孩子们正在进行着的思绪会突然受到外因的影响而终止。特别是当孩子们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正热闹地进行着讨论和谈话,生硬的口令让沸腾的教室瞬间凝固,有时我发现刚才在和同伴讨论的非常激烈的孩子一站起来后就顿时语无伦次,把刚才一些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忘得精光。这样的场面令我颇为费解:孩子们刚才说的好好的,怎么一站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呢?这也大大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挫败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影响到我和孩子们对活动的热情。  
于是我尝试用一些肢体动作暗示孩子们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例如有时我会走到一桌旁边,弯下腰,将食指竖放在嘴唇中间,形成“嘘”的动作;有时我也会用表示停止的“小雨伞”手势走到孩子们的身边。先看到的孩子如果看懂我的意思,会马上停下来坐好,然后我沿着孩子们的身边走过一遍。孩子们会逐渐静止下来,教室里也逐渐从热闹的气氛中缓缓平静下来,而且同伴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看到他人坐端正,很自觉的就会停止下来。这样孩子们也不会被生硬的中断。  
虽然只个很不起眼的环节,但是只要我们多花一点心思和技巧,就能让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得心应手,从而让自己更多的去体会工作的乐趣。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