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遂昌(七十三)——揭开教育的盲点
5月4日下午5:00妙高小学全体老师集中在阶梯教室参加“全面防范 确保安全”的安全工作会议。会议由赖校长主持,赖校长从“五一”前后6次校园安全会议的精神出发,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高度重视起来,积极方法,设想预案,全面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
回到房间,打开电脑,我看到了一则新闻:
专家认为,屡屡发生的校园伤害事件警示人们——
从福建南平、广东雷州、江苏泰兴,最近这一起又一起令人发指的校园血案,令人震惊。记者昨天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她看来,屡屡出现的校园惨案,给校园安保敲响了警钟。
李玫瑾说:“其实校园安保不光是学校的事,毕竟保安人员的能力有限,在这方面各地警方应该切实加强对校园的保护力度。必要的话,一些措施应该长时间持续下去,比如在上学与放学的时间,学校门前应该有警车巡逻,这样既可增加安全系数,同时也会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另外,学校和警方也应建立快速报警机制,可以在门卫室就设立报警按钮和110联动,一旦出现危险,警方应以最快速度赶到,这样也可尽量减少伤害。”
李玫瑾指出,此类犯罪行为的背后,暴露的是行凶者心理上的严重缺陷。她呼吁,除了必须在校园安全方面完善相关措施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于一些边缘人群的沟通与关爱同样必不可少。
“这样的校园恶性案件听上去匪夷所思,其实国外也多有发生。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枪击案、日本东京秋叶原杀人案,与最近国内的这些案件都有相似之处。虽然行为听上去让人感到疯狂,但其实,这样的犯罪人大多不是精神病学意义上的‘疯子’。他们的犯罪也都属于‘并非错乱的疯狂’。究其原因,大都是感情上有创伤,从而造成心理缺陷,属于心结性犯罪。”
李玫瑾这样解释心结性犯罪:“在正常的生活过程中,人的一生相当于一条线,在这条线上,某个时间段或时间点出现过创伤(在心理学中叫作应激或压力),就会有一个心结。心结是指一个人对刺激的反应是失败的,失败后导致其以后遇到类似刺激会出现痛苦的反应。相当于在这根线上打了一个结,缝东西时每到那个点就过不去了。换句话说,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只要遇到类似刺激,一个人就过不去这个坎。”
她以刚刚被枪决的郑民生为例:“他确实存在诸如失恋、无房等问题,但失恋与无房并不是犯罪的理由,而且很多穷人虽然身居陋室,但家庭生活仍很温馨,亲人之间仍然相亲。”李玫瑾指出,当一个人把所有的痛苦都归咎于外界的话,他就会憎恨外界,而这种创伤性的东西,本身很容易导致犯罪。
而要想预防这类人“制造灾难”,李玫瑾认为在社区应该多下点功夫,加强对一些“边缘人群”的关爱:“之所以会有这类报复社会性质的犯罪,往往是由于犯罪人已经失去了牵挂、失去了爱,也就是说他们的家庭支持系统出现了问题。设想如果他们还有着亲人之间扶持与关爱,又怎会抛下家人走上末路呢?所以说对于社会上一些家庭生活异常、心理有缺陷、行动孤僻诡异的人群,社区这方面更应该主动关心,多给他们一些温暖,以社会支持系统来加以弥补。”
读完这则新闻,让我思绪万千。记得上次,福建南平郑民生故意杀害小学生的事件发生后,我就和同办公室的老师聊起,学校是个弱势群体,老师和学生的生命没有保障,需要保安。然而,为什么郑民生要杀人呢?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网上一搜索,就跳出“小学女生服毒自杀 留遗言称找体育老师报仇”、“北科大女生清明节跳楼身亡,学校称自杀有传染性”、“15岁女生因好友“绝交”纸条喝农药自杀”、“初三女生服毒自杀被救 疑因情书遭老师广播”、“高三女生被疑考试作弊自杀身亡”等相关新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学会交往,享受快乐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三、学会宽容,悦己纳人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四、走向社会,磨练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表现为有坚定的信念,勇敢乐观,自制力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父母总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由于缺少锻炼,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气十足,不仅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较差,还普遍存在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废,缺少恒心和毅力等问题。
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公益劳动、军训夏令营活动、社会考察活动、春秋季运动会都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创设良好的环境,绿草如菌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和谐进取的班风,全学校都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都会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培育老师善巧地处理“问题学生”,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挑战。除了培训有关全人教育的理念和技巧(全人教育是指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加以配合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从而快乐学习),还应该在教育制度的管理中,自上而下地体现对于生命的尊重———上级领导尊重校长,校长尊重老师,老师尊重学生。
其实,大部分学校都已经非常重视学生心理的疏导,相对来说,家庭和社会就显得有点滞后,而一旦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快乐的家庭,心中能拥有一份“为人子,为人父”的责任,还会做出偏激的事情来吗?
一个孩子的母亲问我:老师,现在的孩子真难教,怎样才好呢?
我的回答是:很简单,又很难,四个字“阳光快乐”。
回到房间,打开电脑,我看到了一则新闻:
专家认为,屡屡发生的校园伤害事件警示人们——
从福建南平、广东雷州、江苏泰兴,最近这一起又一起令人发指的校园血案,令人震惊。记者昨天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她看来,屡屡出现的校园惨案,给校园安保敲响了警钟。
李玫瑾说:“其实校园安保不光是学校的事,毕竟保安人员的能力有限,在这方面各地警方应该切实加强对校园的保护力度。必要的话,一些措施应该长时间持续下去,比如在上学与放学的时间,学校门前应该有警车巡逻,这样既可增加安全系数,同时也会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另外,学校和警方也应建立快速报警机制,可以在门卫室就设立报警按钮和110联动,一旦出现危险,警方应以最快速度赶到,这样也可尽量减少伤害。”
李玫瑾指出,此类犯罪行为的背后,暴露的是行凶者心理上的严重缺陷。她呼吁,除了必须在校园安全方面完善相关措施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于一些边缘人群的沟通与关爱同样必不可少。
“这样的校园恶性案件听上去匪夷所思,其实国外也多有发生。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枪击案、日本东京秋叶原杀人案,与最近国内的这些案件都有相似之处。虽然行为听上去让人感到疯狂,但其实,这样的犯罪人大多不是精神病学意义上的‘疯子’。他们的犯罪也都属于‘并非错乱的疯狂’。究其原因,大都是感情上有创伤,从而造成心理缺陷,属于心结性犯罪。”
李玫瑾这样解释心结性犯罪:“在正常的生活过程中,人的一生相当于一条线,在这条线上,某个时间段或时间点出现过创伤(在心理学中叫作应激或压力),就会有一个心结。心结是指一个人对刺激的反应是失败的,失败后导致其以后遇到类似刺激会出现痛苦的反应。相当于在这根线上打了一个结,缝东西时每到那个点就过不去了。换句话说,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只要遇到类似刺激,一个人就过不去这个坎。”
她以刚刚被枪决的郑民生为例:“他确实存在诸如失恋、无房等问题,但失恋与无房并不是犯罪的理由,而且很多穷人虽然身居陋室,但家庭生活仍很温馨,亲人之间仍然相亲。”李玫瑾指出,当一个人把所有的痛苦都归咎于外界的话,他就会憎恨外界,而这种创伤性的东西,本身很容易导致犯罪。
而要想预防这类人“制造灾难”,李玫瑾认为在社区应该多下点功夫,加强对一些“边缘人群”的关爱:“之所以会有这类报复社会性质的犯罪,往往是由于犯罪人已经失去了牵挂、失去了爱,也就是说他们的家庭支持系统出现了问题。设想如果他们还有着亲人之间扶持与关爱,又怎会抛下家人走上末路呢?所以说对于社会上一些家庭生活异常、心理有缺陷、行动孤僻诡异的人群,社区这方面更应该主动关心,多给他们一些温暖,以社会支持系统来加以弥补。”
读完这则新闻,让我思绪万千。记得上次,福建南平郑民生故意杀害小学生的事件发生后,我就和同办公室的老师聊起,学校是个弱势群体,老师和学生的生命没有保障,需要保安。然而,为什么郑民生要杀人呢?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网上一搜索,就跳出“小学女生服毒自杀 留遗言称找体育老师报仇”、“北科大女生清明节跳楼身亡,学校称自杀有传染性”、“15岁女生因好友“绝交”纸条喝农药自杀”、“初三女生服毒自杀被救 疑因情书遭老师广播”、“高三女生被疑考试作弊自杀身亡”等相关新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学会交往,享受快乐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三、学会宽容,悦己纳人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四、走向社会,磨练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表现为有坚定的信念,勇敢乐观,自制力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父母总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由于缺少锻炼,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气十足,不仅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较差,还普遍存在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废,缺少恒心和毅力等问题。
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公益劳动、军训夏令营活动、社会考察活动、春秋季运动会都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创设良好的环境,绿草如菌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和谐进取的班风,全学校都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都会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培育老师善巧地处理“问题学生”,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挑战。除了培训有关全人教育的理念和技巧(全人教育是指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加以配合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从而快乐学习),还应该在教育制度的管理中,自上而下地体现对于生命的尊重———上级领导尊重校长,校长尊重老师,老师尊重学生。
其实,大部分学校都已经非常重视学生心理的疏导,相对来说,家庭和社会就显得有点滞后,而一旦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快乐的家庭,心中能拥有一份“为人子,为人父”的责任,还会做出偏激的事情来吗?
一个孩子的母亲问我:老师,现在的孩子真难教,怎样才好呢?
我的回答是:很简单,又很难,四个字“阳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