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112)——语文教学杂感
支教随笔(112)——语文教学杂感
今天中午,与几位中学老师一起就餐,边吃边聊,聊起了现在的许多学生不喜欢听语文课,不喜欢看课外书,作文水平很低。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生不喜欢听语文课,不喜欢看课外书,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教材的问题,编选的课文不合学生的胃口(就说时下山区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数量少,12册小语教材才不过30万字,甚至抵不过一本《三国演义》小说书的字数;质量过浅,少积淀,多浅尝辄止;假大空的文字太多,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不高,怕读书);有可能是环境的问题,现在诱惑学生的东西太多,电视上的动画,网络中的游戏,还有麻将扑克摸奖等等;有可能是语文考试的导向问题,现在的试卷没有多少题目是能够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去读书的;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出了问题。什么问题呢?不少教师平时对课外书读得太少,又不愿意主动去写作,所以他们缺少言语智慧和精神境域的砥砺和修炼,他们拿着语文书走进课堂,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悟内涵,体味情趣。可以说,一个文学素养很低的教师,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会干扰学生的阅读,误导学生的阅读,使学生对语文渐渐产生厌倦之感。
语文教师如果认为自己的文学素养与教学水平不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足以引领学生很好地解读文本,那么还是少说为妙,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去悟。
语文教学为什么出现“少慢差费”?原因是两个,一是教师水平低,二是教法出问题。传统课堂上,我们老师总是喋喋不休、不厌其烦、讲了又讲、说了又说,孩子们哪还有思考、表达的时间、机会呢?我们来看一下杜郎口中学,他们主张凡是学生能自学学会的,老师绝对不讲,否则就是“教学事故”。凡是学生们通过合作能学会的,老师也不讲,否则就是“违规”。以致出现了常人不可思议的“10+35”、“0+45”的课堂模式。也就是说,通过让老师“闭嘴”,学生们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学生们真正参与到了学习的过程中,而不再是个“旁观者”。
我想起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讲的案例: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中的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一位教高一的语 文 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 高一的 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
语文教师还得多写作。“打铁先要本身硬。”一个懒得写作的教师,一个自己对写作也头疼的教师,注定是教不好写作的。只有多写作,才能体味其中的甘苦,才能掌握写作的技巧,才能敏锐地捕捉生活中有情趣的素材,从而游刃有余地指导好学生写作。
我喜欢写作,坚持了七年,对作文教学研究也有四五年,积累了丰富的课例。今天给云峰中心学校三(3)班的学生进行起步作文指导,整个课堂情趣盎然,课结束时,不少学生表达了心声:希望我今后多给他们上作文课。一位教初三的语文教师说我的课虽然是给三年级学生上的,但对他也有很大的启发:作文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还要把写作的技巧巧妙地渗透其中,这样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写得轻松自然。
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写作,如果语文教师不在作文教学方面下功夫去研究,那就是一种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