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支教随笔(107)——入情入境解词语

作者:海盐支教者顾富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4-24 字体:

支教随笔(107)——入情入境解词语

最近,听了几节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的关怀、个性的张扬、文本的感悟,而忽视了解词的教学,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理解词语方面不同年段都有明确的目标:低年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可见,解词教学很重要。解词教学重要,还因为它一头与识字教学密切结合,一头又与句子教学紧紧联系。学词与识字,用词与造句,构成了营造语文大厦的坚实基础。词语教学,必须达到正确认读、理解意思、积累运用三个层次。而解词的方法有很多,至于哪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哪些要去意会,哪些可以借助情境去弄明白,哪些必须查字典弄个“水落石出”,哪些不要或者没办法下定义,可以通过运用(如造句)去掌握,这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那么,课文中哪些词语是需要教的,是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的呢?我认为有两类词教师必须下功夫的:
1、教“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首先,我觉得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我们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
2、教“特别的词语”。对于新词语、关键词语、富有特殊表现力的词语等特别的词语,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进行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让词语理解做到“丰满”、“厚实”。
比如,我今天教二年级的课文《最大的“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刨根问底”这个成语。课文借小学生川川与一位地质勘探队员的对话,介绍了岩石的“文字”——雨痕、波痕、矿物;岩石的“图画”——树叶、贝壳、小鱼;从“文字”与“图画”可以看出岩石所在地由“陆地”变为“大海”又变为“高山”的过程,还介绍了地质勘探的作用。在解读了课文内容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一位学生就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我让学生把川川提的问题都用波浪线画出来,结果找出了六个问题。我再让学生把六个问题连起来读一遍,然后问:这六个问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难。那位叔叔对六个问题的解答,使川川完全明白了地质勘探队员研究岩石的目的。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他们就说清楚:通过连续地追问,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
我解读“刨根问底”一词,就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课文的情境中去感悟。
理解词语,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力求扎实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这样,就一定能让文本中丰富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使学生成为词语的“富翁”。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