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101):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支教随笔(101)——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昨天,我听了云峰中心学校四年级语文老师张老师上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觉得她为上好这堂课很用心地作了准备。
课文是讲维和部队战士,张老师在导入新课时以图文资料介绍海地地震情况与中国女维和部队战士和志红的事迹。这样的导入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在解读课文时,张老师以“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作为中心问题,使整堂课如散文一般“形散而神聚”。她对课文的钻研有自己独到之处,如课文的结尾: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她问:为什么不直接署名雷利?这一问非常好,“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这样的写法表达了作者的悲痛,而且这样写也可以说雷利是在代表所有维和部队的孩子在呼吁,使文章立意更高。再如,在讲“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时,张老师问:“想一想,那深情的目光中有什么?”这一问其实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 张 老师还善于将课文内容进行重组,创设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场景:
师: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生:和平!
师:妈妈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生:和平!
师: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生:和平!
师: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生:和平!
这样一唱三叹式的对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出现了高潮。
整堂课,张老师给了学生许多时间去读课文,尤其是重点段落的朗读,学生越读越有情,越读越有味。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有人提出课堂应该是“读占鳌头。” 张老师这一点做到了,很不错。
在课的结尾,张老师让学生进行练笔,题目是这样的:
两年多来,( )沉浸在失去( )的巨大悲痛中,
这个设计,源于课文中的一句话: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
张老师要求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以爷爷奶奶、妈妈、我与叔叔阿姨等不同的角色去想像人们悲痛的表现。
王崧舟在《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实践智慧》的讲座中,提出语文课要“举象”,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他说,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语言文字指向生活本身,指向事件本身,指向人物本身,而这些人物、事件、情节由象组成,由一个个生动、丰富的。充满感性的语言的象组成。他说,诗意语文的课堂充满着举象。举起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活泼的、具体的象;所有的象都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由于这样的象是跟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将文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活学活用的语言。而活学活用的语言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
张老师这个练笔,其作用正是举象。
张老师上课富有激情,这种源自于她对课文的深入钻研,也源自她对课文的熟读成诵,我注意到,她在讲课时,把课文第三节一字不错背了出来。
但是,这堂课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 张 老师在课堂中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对话的权利,比如说,“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张 老师问:那深情的目光中有什么?问得好,那就让学生说呀,可是她没有让学生说,而是自己在说,说了很多激情的话。这样的上课,不是上课,而是演讲。
这就成问题了。
课堂是一个对话过程。在教学中,有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看一个教师有没有水平,看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智和智慧,看一个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驾驭能力,主要看什么?主要看他的对话能力。
我们看一些名师的课堂,常常会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听起来很舒服。它是怎么带给你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对话的流畅、自然、深刻与精彩纷呈。
张老师对课文有着深刻独到的解读,如果她能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予学生对话的机会,那么这一堂课肯定是精彩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特级教师闫学对各类课堂的评述:
有的课堂“只见”教师“不见”学生,课堂成了教师的“秀场”;有的课堂“只见”学生“不见”教师,教师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还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有的课堂虽然两者都有所体现,但在课堂教学的效度、宽度和深度等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课堂在不少场合屡屡被冠为“精彩课堂”,殊不知既没有脱离教师的单纯的“学生精彩”,也不会有不顾学生体验的“教师精彩”,真正的精彩课堂所体现的必然是师生共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