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一百):定格,让学生看得更细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在课间玩一种叫作“定”的游戏。五六人或是八九人围成一圈或互相追尾,边唱边跳,轮流领唱,领唱人随自己意愿在任意时刻突然叫一声“定!”所有参与游戏人必须“定”下来,保持“定”这一瞬间的姿势、表情乃至眼神。
有一次,站在一旁看孩子们玩游戏,忽然想到对小学生进行体验活动性作文指导也应该在一些关键环节作一些“定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获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今天下午,我在云峰中心学校四(1)班上“摩擦力”的体验作文课,在两个环节用了“定格”。
定格一:“洗牌”
我从包里取出两本杂志,一手拿一本,然后将两本杂志的书页一页一页地交叉重叠起来,忽然有一学生失声叫道:“洗牌!”我停了手,板书:洗牌,说:“这位同学看到老师刚才的动作,不由得想到了‘洗牌’,这叫联想。要写好作文除了仔细观察,还要会联想。现在谁来把 顾 老师刚才做的事情说一说?”
一位学生说:“顾老师从电脑包里拿出两本杂志,像洗牌一样地把书页一页一页地交叉重叠着。”
我继续“洗牌”,因为平常不打牌,所以动作显得比较笨拙。我听到几位学生在悄悄地说我弄得太慢了,便又停了手,问学生:“看顾老师‘洗牌’,你们有什么想法?”
一位学生说:“我爸爸经常打牌,他洗牌的时候动作非常快,三下二下就把牌洗好,哪像你这么慢,我们看得都有点不耐烦了。”
当我终于将两本杂志合二为一,又问学生:“看了顾老师那么费劲地把两本书合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想法?”
有学生说:“我感到挺奇怪的,老师把两本书洗在一起要干出什么名堂来?”
有学生说:“老师是不是有点无聊,这样写作文有什么好写的呢?”
定格二:“拔河”
我说:“刚才,我在洗牌的时候,对这两本书施了魔法,使它们很难分开来,你们相信吗?”
学生大叫:“不相信!”
我请两位矮小的女生上讲台,像拔河似的,各抓着杂志的两端使劲拉,结果没拉开。我又请两位高大的男生上讲台来拉,还是没拉开。我问:“刚才这两位男同学是怎么拉的,谁来说说?”
叫了几位学生,都没说清楚。没说清楚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刚才都只注意那两本杂志,没去观察那两个男生。
于是,我让两位男生再一次“拔河”,要求所有学生盯住其中一位男生观察。两位男生进入状态,起劲地拔,表情的变化显而易见。
我叫了“暂停”,让学生描述其中一位男生的表情。这一回,他们说得可具体了,有说龇牙咧嘴的,有说脸涨得通红的,有说眼睛紧闭的,等等。
我又让两位男生第三次“拔河”,要求所有学生盯住另一位男生观察。然后再作描述。
课上完后,三位四年级老师都说我这样作文指导切实有效,学生写作不会有大的困难了。
其实,一节成功的体验活动作文课必须在活动过程中根据训练的要求,在重点观察、表达的地方及时中断,作定格处理,让学生边看边议边说。这样的“定格处理”是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孩子思维以形象为主,活动全搞好了才让学生说说刚才是怎么玩的,孩子眼前没有具体感性的活动场面,他要从脑子中提取刚才的记忆,就会增加说话的难度。有了“定格处理”,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从哪个角度去观察,怎么观察,再作一些交流,那么学生获取的信息就是丰富而生动,写作自然就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