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九六)——我的人生从45岁开始(一)
我的人生从45岁开始
本文既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也谈了我支教一年的感受,全文有一万六千多字,无法一次上传,故一分为三,逐一上传。
提纲:
1、 静心读书
2、 勇于探索
3、 积极反思
4、 勤于写作
5、 心态乐观
6、 心怀感恩
7、 游心于艺
8、 善于交往
在《读者》2010年第7期,我读到了一篇文章《我的人生从50岁开始》,文章介绍了日本佛学大师松原泰道的日常起居细节与他的精神养生法。文章开始几节写了大师的人生感慨:
松原泰道65岁那年,发表《般若心经入门》,因说法精妙,一举成名。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四方讲学,开专栏,年年推出新作,迄今著述超过130部,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个奇迹。
问到松原泰道此生的成就与作为,他说:“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以我的经验来说,五六十岁是人生的转折点,由此人生可分为两段:50岁前,是打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奠定,职责也已完成,这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的最有价值的阶段。
在传记《我的航迹》一书里,松原泰道说,他平生所求,就是“说别人听得懂的话,写别人看得懂的书”。在漫长的传教和写作的生涯里,他悟出了“大道至简”的规则。
读完整篇文章,特别是回味上面三段文字时,我不由得想到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不惑,指人在四十岁就能够对生活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不会在因为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而苦恼。五十知天命,指人在五十岁的时候已经知道生命的意义,知道这个世界的意义,知道这个宇宙的意义,此时,也了解了生命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这个层次不再恐惧死亡。
在遂昌支教一年,我付出着,我快乐着,我收获着,我享受着,我由衷地对松原泰道大师,也对自己说:我的人生是从45岁开始的。
2009年5月的一天,我们学校的副校长特级教师林会国把我找到他的办公室,说,省里有个支教工程,海盐跟浙南山区的遂昌县结对,教育局派给实验小学一个名额,我们校领导研究以后,认为你比较合适去支教,你考虑一下。我当时想,在海盐实验小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长期快节奏,超负荷的工作,使自己渐渐力不从心,产生了一种职业的倦怠感,麻木感,能够到山区去工作,透透新鲜空气,调整心理状态,很有必要。这样一想,我就一口答应下来。林校长让我跟妻子通个气再作决定。回家把事情跟妻子一说,她也认为我应该到外面去放松一下,所以就同意了。 9月15日 下午,我来到云峰,看到美丽的山水风光,呼吸着清新甜润的空气,接受云峰中心学校朱校长的热情款待,听着雷新平校长、鲍宗武校长激情谈话,我激动了,写下《支教随笔(一)——趁还年轻,到远方去漂泊》,文中我是这样写的:
支教,给我了漂泊的机会,给了我这只井底之蛙跳出井口见世面的机会,能不乐意地接受吗?人们说:“人到中年万事休。”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有激情,还有梦想,还有追求,所以在青春的尾巴即将隐去之时,我选择了漂泊。
漂泊,会让我见识到我从没有见过的东西,会让我的人生半径延展得更长。
我知道,漂泊不是旅游,而是为了多品尝一些人生的滋味,这中间肯定要付出代价的。趁着还年轻,就应该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也要借着风力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这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面堵心的墙。
雷新平校长那天晚上特地跟我说,他去遂昌最偏僻的学校支教一年,每天都写一篇随笔,感动了许多人,被评为浙江省年度新闻人物。我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每天都写一篇,这需要精神的支撑,这是意志的磨砺。我想,他应该是我的榜样,于是就从那一晚,我也开始写支教随笔,也因此有了不小的收获:就在上个学期,我有四篇论文获奖与发表,一篇论文获全国二等奖,一篇获省一等奖,一篇获市二等奖,一篇在《教学与管理》和《浙江教育信息报》上发表,我被学校推荐为“县优秀教师”人选,还获得“海盐教师博客”2009年“年度人物”奖,“海盐教师博客”是全国知名的博客,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注册用户有九千多个,能够捧得“年度人物”的奖杯,使我感到非常荣幸。
支教近一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生活,对工作,有了比以前更深的思考,在这里与大家作一个交流。
一、 静心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有关读书的建议是:读书,读书,再读书。由此看来,读书不仅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这一部分,就好比汽车没有了燃料,好比胎儿失去了联结母体的脐带。对于教师来说,没有阅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试问:教师如果不读书,还能教得好书吗?
阅读不只是是去读,更重要的是自我觉醒。阅读,是与大师对话的过程,倾听大师的声音,感受“金声玉振”(“金声玉振”一词,出自孟子,是指金子、玉器发出的声音。孟子用“金声玉振”来赞誉孔子思想的精深、玄妙和伟大的影响力。我国山东曲阜孔庙的第一道牌坊上,就题写着“金声玉振”四个大字)。大师的声音,能够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有助于我们找回曾经拥有的激情和思索。通过阅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落伍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混乱了,自己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闭塞了。阅读,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自己的观念是否陈旧了,反思自己的激情是否消失了,反思自己是否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反思自己是否没有了前进的方向。
阅读有一种境界是读出自己。书籍恰如一面镜子,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符号和文字,而深藏在符号和文字背后的则是思想和意义。符号的刺激,折射出来的是读者的心境、心态、心绪,以及感觉、感受和感悟。
读出自己,不仅是要读出理解、体会,更要读出问题。阅读是我们思量自己专业生活处境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一个读书的教师,是最容易陷入“平静的绝望之中”而不自知的境地的。读书,使我们不安于现状,明白自己的教育追求,从而不断地去体验教育的乐趣。不读书的教师,是难以感悟出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理性和真情的。读书,使我们能够时刻审视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发现自己在教育中的需要真实面对的问题,并设法去排除疑难与困惑。不读书的教师,是难以觉察自己的教育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中所处的危险境地。
我喜欢读书,尤其是来遂昌支教的这一年,我的读书方式与以前大不相同,以前,我大都是浏览性的,而现在,则是精读,方式是抄写,默写。这一年,我把《庄子》、老子的《道德经》每天抄一章,已经抄了一遍,现在在抄清代洪应明的《菜根谈》;这一年,我已经把苏轼的诗词精选默写了一遍,现在在默写李清照的诗词;这一年,我每天都要抄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至两篇,已经抄了两百多篇,还在抄下去。抄书与默书,由来以久,毛泽东、鲁迅等伟人与名人都抄过书。抄书有什么益处呢?不少名人道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 向诸 君上一条陈,这方法就极旧的极笨的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治国学杂谈》)
作家孙犁说:“读书读到自己特别喜爱的地方,就把它抄录下来。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
作家韓少功说:与一般的读书相比,抄书自有其优点:一)三读不如一抄,抄一遍有利于增强记忆;二)抄书是个细活,能迫使你聚精会神细嚼慢咽地读;三)抄书很辛劳,抄者对这种书总是更珍惜,于是有可能复读得更多;四)抄书一般只能是摘抄,而摘选需要你去粗取精,因此有利于总揽全局抓住重点,读出某种主动性和超越性。
我读书的方式除了眼睛看,用手抄默写,还有耳朵听。打开网络视频,听央视《百家讲坛》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说白居易,听台湾师范大学 曾仕强 教授说易经,听著名作家毕淑敏破解幸福的密码,听央视的《子午书简》、《电视散文》中的美文,听台湾作家林清玄、刘墉的散文与讲座,听特级教师贾志敏、支玉恒、王崧舟、窦桂梅等教学实录与专题讲座。听书与练字,我一般是同时进行,一心两用,这样做事,在有意无意之间,玩的是悠闲自在。
曾经写过一篇随笔《有书读,不孤独》,请大家欣赏一下:
来遂昌支教一周,未曾有孤独之感。
白天在云峰中心学校,领导也好,教师也好,或简言招呼问候,或点头微笑示意,或特意小坐闲聊,感受到遂昌人朴实友善的品性,我何来孤独之感?
只要网络不断,我便打开海盐实验小学教师博客,关心学校每天的动向,与老师相互留言诉情,真正体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想境界,我何来孤独之感?
时有爱妻短信与QQ,问工作可否称心,问饮食可合胃口,问睡眠可否正常,唠叨之中蕴含多少浓情蜜意,我何来孤独之感?
日写支教随笔一篇,传与海盐教师博客,幸有多位教师点评,加油、喝彩,读来倍感亲切友好,我何来孤独之感?
深夜,静心阅读,更觉充实惬意,我何来孤独之感?
读《庄子》,乃悟人生当道法自然,淡泊名利,清心寡欲,随遇而安,旷达超脱。
读《道德经》,了解事物发展规律:对立转化,返本复初。
读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小品文,更是让人心灵澄澈,精神愉悦。
读《纯善的心》,我喜欢开头的三句:“我每一次去买花,并不会先看花,而是先看卖花的人,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把自己打扮得与花相衬,是不应该来卖花的。惟有像花的人,才能资格卖花。像花的人指的不是美丽的少女,而是有活力,有风采的人。”更喜欢结尾一句:“其实,只要有纯善的心,和人结善缘,所有的行业都是前世修来的福报。”
读《太极图》,我喜欢最后四句:“这世界有白天,有黑夜是多么好,使我们感知岁月的流动变迁,让我们知所珍惜。人间有欢乐,有痛苦是多少好,痛苦使我们敏感和细腻,欢乐使我们广大和温柔。我们在欢乐中不要失去觉醒的心,那是白鱼的黑眼睛。我们在痛苦中不要失去光明的向往,那是黑鱼的白眼睛。”
打住吧,再摘下去,可有掉书袋之嫌了。我只想坦诚地告诉你,书如亲人,如朋友,它无声地陪伴你,不让你孤独,不让你空虚,不让烦躁。
二、 勇于探索
教师能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除了人格魅力,新颖的教学方法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你讲的课生动有趣,学生爱听,他就喜欢你这个老师;他越是喜欢你,就越爱上你的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这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如果想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教师,我们就应该勇于探索。
如何探索?教师应该做好文本细读的工作,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案。如二年级有篇课文叫《我是什么》。如果不去细读,这篇课文是浅近的,上不出什么味道。
一、二节讲了水的变化:水被太阳一晒就变成汽,飘到空中变成云。云变成水珠落下来,就是雨;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就是雹子;云变成花朵飘下来,就是雪。
第三节讲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第四节讲水的性格和对人类的利与害。
第五节以提问作结。
云峰学校教低年级的几位语文老师听了我的课,都说我的课上得有情趣。能把课上出情趣来,是因为我抓住了“变”这个关键词,品味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还有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再现了相关的内容。就说我是这样导入新课吧。
板书:西游记。让学生读,问:谁看过《西游记》?
学生七嘴八舌,都说看过。问他们在哪里,都说在电视里。问:你们最佩服谁?都说孙悟空。板书:孙悟空。让学生读。
问:孙悟空有什么本领?有几位学生说是七十二变。板书:七十二变。让学生读。
问:还记得孙悟空与二郞神是怎样斗法吗?
这一问,犹如一颗石子扔进了小池,课堂里立刻荡起了层层涟漪。
于是,我与学生快速地来了对话:
师:孙悟空变成了小麻雀
生:二郞神变成了老鹰
师:老鹰比麻雀大而凶猛,孙悟空又变成小鱼。
生:二郞神变成了吃鱼的鱼鹰。
师:孙悟空赶快又变成了水蛇。
生:二郞神变成了捉蛇的灰鹤。
…… ……
(自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像桥梁,能使学生很快对老师产生好感;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又像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什么要跟学生聊《西游记》,聊孙悟空?因为孙悟空的多变的本领与水的多变有共性,还因为孙悟空是所有学生都熟知的,感兴趣的。这样一聊,学生的情趣很快就调动起来了。)
上个学期在遂昌东部片区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五年级的作文指导课《一次有趣的实验》,遂昌县教研室的雷清主任在评课时说我的指导较扎实,教学语言风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调控很合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为听课老师作了一次很好的示范。在云峰中心学校教研组活动中,我在五(3)班尝试了“一课三上”,内容是《“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第一课时主要是学法指导课,目标定位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熟读段落领悟句子内涵;第二课时把课文当作例文上,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领悟作者采用对话叙述事情的写作方法,掌握对话提示语的四种方式;第三课时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写自己曾经受过表扬或批评的经历,并作出切实的评价。有不少老师连续听了三节课,反响较好。
这个学期 三月二十五日 我在妙高小学上六年级的作文指导课《三次切苹果,悟求异之妙》,这堂课源于我看的一个故事,故事中讲一个美国五岁小孩一天放学回家对爸爸说,苹果里有个五角星。爸爸不信。孩子就把苹果横着切给爸爸看。果然苹果的内核是五角星。我就以此设计一堂作文课,组织学生从两个角度切苹果,观察外沿与内核的不同,领悟多元思维的道理。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苹果如果侧着切会是怎么样的呢。这倒提醒了我。后来我用三个苹果上课,内容就丰富了。因为妙高小学邀请我去上作文示范课,我就重新审视先前的课,增加牛顿的故事和三个脑筋急转弯的题,使课堂的主题更鲜明,内涵更深刻,情趣更浓郁,受到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教学就要这样不断打磨,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