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有感

作者:华秦珠 文章来源:焦滩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4-01 字体: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华秦珠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世纪)四年级下册内容,为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在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通过对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从中发现和归纳结论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三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似懂非懂。另外,“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不是非常困难,此内容的教学价值更多的在于过程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做”和“悟”,从而得出结论。再次,学生的操作材料(吸管和小棒)都有一定的粗细,在实践操作时难免产生误差,此时,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探索图形特点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其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提出问题  

1、复习、回顾三角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 那咱们来比一比,1分钟内谁画的三角形又多又美观,好吗?  

生:好!  

师:请拿出纸、笔和尺子,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动手画,师倒计时)  

师:时间到,谁说说你画了几个?有没有比他画得更多的?  

生:……   

:那什么叫三角形呢?由三条边首位顺次连接组成的封闭图形。  

2、动手操作、引发矛盾  

师:看样子画三角形难不到大家,那你们会用吸管围三角形吗?  

生:会  

师:请拿出6根吸管,同桌两人各选3根,选定不能改。首先量一量自己手中三根吸管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生:动手操作  

师:说说你能不能组成,你的吸管长分别是多少?(选3幅可以组成的,3组不能组成的将数据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几幅作品,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有的3根吸管围成了三角形,有的3根吸管围不成三角形  

师:还有谁在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围不成的现象?  

师:看来并不是任意的三根吸管就可以围成三角形的,针对这个发现,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这3根吸管围不成三角形?  

生:怎样的3根吸管才能围成三角形?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将它们归纳为两点,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进行研究。  

为什么 围不成?  

怎样 成? (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1、发现问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围不成的作品,同桌小声商量商量它们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  

1:因为其中的两根吸管太短了,如果再长一些就可以围成了;  

师:有道理,还有谁想说说你的想法?  

2:上面的两根吸管加起来都没有第三根长,所以它们没办法搭上;  

……  

师:这几位同学观察得可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将较短的两根吸管接起,在和第三条边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条边之和小于三边。  

:从他们的数据上也可以看出来  

生说说他的想法。  

说说我们的结论:当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就围不成三角形  

2.深入问题,大胆猜想  

师:那当两条边之和多长时,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生大胆猜测: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就可以组合三角形。  

师: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试试,发现当其中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组成三角形  

师:可是老师出现了一个问题,用4cm5cm9cm 9+4>5 可以拼成三角形吗?可是我怎么组都组不起来?为什么呢?  

生讨论发现5+4=9  

所以应该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板书)  

揭示课题《三角形三边关系》  

3实验验证  

想要知道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光靠这一步还不够,现在大家拿出刚画的三角形,先将三角形三边量出并记录,在算一算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强调任意,所以应该比较几组呢?三组(选两人到黑板前量一量,算一算)  

生:(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师:这组同学对黑板上的三角形进行验证,咱们首先来听听他们的验证过程及发现好吗?  

生:汇报   

师:还有谁愿意来汇报你的验证过程?  

;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做出判断?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  

生: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与第三边比一比就可以了。因为另外两组边加起来肯定比这一组长。  

师引导学生:我们来看,是不是?   

推论: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围成三角形  

你能说明这个推论吗?  

三、巩固练习  

1、在能摆成三角形的小组小棒下面画√  

说说你的理由  

2、从五根小棒中任选3根,摆出2种不同的三角形  

3+3+3 3+3+4 3+4+6 不能去3+3+6说说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给自己的表现打分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为什么 围不成? 学生反馈数据  

其中2边之和小于或大于第三边   

成?  

三角形中任意2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为a b c  

a+b>c a+c>b b+c>a  

   

五、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体验真实有效的探究过程。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课始,通过第一轮画三角形比赛,既复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轮通过动手用三根吸管围三角形(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由提出了“怎样的三根吸管能围成三角形”的研究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初步感悟到:“当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的规律;最后,运用得出的规律,设计2个练习。。  

二、动手操作后的反思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  

对于操作活动本身而言,数学课更加重视操作活动后的反思和交流。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这三根吸管围不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吸管能围成三角形?”、“能不能围成,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质疑。这样,学生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认知产生飞跃。  

但在课堂上我也出现了失误  

1、由于自己对于教材分析不够,对于学生的思维把握不够,一味想将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而优秀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应是随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来进行的,知识的可信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探究过程显得真实而自然。在课堂的一开始,学生就已经发现了“两条短边大于第三边”,可我就是想要把他带到“任意的两边”,可后来又告知他们所谓的“捷径”,在这绕了好几圈。本来我的教学设计是出示一个反例:如9cm4cm5cm,利用这个例子来引出“任意”可在教学时却又死死的把学生观念拉过来,这也许久就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充分导致的后果。  

2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预设性不够。在设计时,我本以为学生在摆三角形时,肯定会出现三种情况: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是在教学时,却只有后两种,那时心里一紧张,于是随便想了个数据,学生都说可以拼成,想想这样不行,之后才想到直接叫他们拿出10cm4cm5cm的小棒拼一拼不就成了吗?于是马上就让他们拼,这才发现小于也是没法拼的。  

上完这堂,让我懂得了教师在备课时要备的东西很多很多,但同时,实际课堂上又是随着学生的思维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