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赏识,一份关爱
陶行知曾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学会赏识学生,说不定他们中的哪一位是将来的“爱因斯坦”、“牛顿”、“瓦特”、“爱迪生”。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源泉。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倡导者李希贵先生向我们阐述了:“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如今的教育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身心的培育与关注,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利于其终身发展的目的。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唤醒、张扬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要做到这些,就要多接触学生,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让学生接纳你。课堂上恰当的肢体语言、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是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的良方。即使是批评也要说:“你要怎么或不怎么做你会更好的!”用表扬的“武器”来婉转地批评学生。我们班的黄某,学习、生活都比较懒散,成绩很不理想。经过了解,是父母亲的教育不得法,特别是爷爷奶奶不分青红皂白的袒护和过分的宠爱,使他养成了懒惰、依赖的不良习惯,在学习上也不例外。我除了经常找他家长交流教育方式,探讨孩子的教育以外,经常对孩子进行成功教育,看他写字有进步,背书快就,就鼓励他。让他知道了:经过努力学习对自己来说并不是困难的事。现在他作业、背书都主动多了,成绩也明显进步。
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我们不应看到“一半是空的”,应该看到“一半是满的”。如果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那就唤醒了人性最本质的需求——渴望尊重与赏识。每位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是赏识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为此,要善于发现,抓住时机,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在教学中我发现,给予学生正确的鼓励,会看到学生难以形容的激动表情。哪怕遇到困难,也能迎难而上。相反,当老师用厌恶的眼光看待他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作业上送给一句鼓励的话;在课堂上投以赞许的目光,都会让学生找到自信,会使他们感觉到了老师对自己的赏识。有了这种赏识就会对学生的进取心进行再激发,有助于积极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
陶行知 先生也曾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了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老师常常是以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姿态出现,学生始终在仰视教师,这是不平等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是双向的、互动的。在上语文课时,有个特别环节就是“我读你听”在我范读课文时,让学生认真仔细听,然后给老师指出。这样学生非常喜欢听老师读课文,而且听得特别仔细。教师的这种低姿态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起来,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老师找出错误,他兴奋不已,很有成就感。这种俯下身子、赏识学生的做法,会促使学生挑战自己,敢于超越 老师。因此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都能出错,何必担心说错话做错题。时间久了,也就知道了老师的真正用意,不仅不能降低你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反而更能体现出老师真的是“学识渊博”,从心灵深处尊重和崇拜你。学生给老师纠错的同时,就是老师在赏识学生。
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应是双向、互动的。既然老师能成为学生的崇拜对象,学生也应该 能被 老师所欣赏。 陶行知 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意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孩子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学生有很多老师学习的地方,他们胸怀广阔,心灵无私,品德高尚。就是在知识的学习中也体现了他们的睿智,超出老师的水平。
赏识学生是架起和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赏识学生,出于我们的爱心,源自我们的内心。学生被我们赏识,才能更尊重我们的劳动,我们工作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学生体验到被赏识的快乐,也就学会了赏识他人,学会了关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