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支教随笔(九十一)——假如语文考试只考作文

作者:海盐支教者顾富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3-25 字体:

支教随笔(九十一)——如果语文考试只考作文

   

语文课程改革已有多年,“少慢差费”的现象改变了没有?没有!为什么?因为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涛声依旧”,因为语文考试没有作任何的改革。语文考试不改革,语文课程再改革也没有用。  

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大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从周,回忆了自己早年的读书经历之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慨叹: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学习语文的方法,它培养了无数的文人学士,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啊!  

让我们耐心地读一读陈从周的《读书的回忆》:  

我是五岁破蒙,读的是私塾,又名蒙馆,人数不过七八人,从早到晚就是读书背书,中午后习字,隔三天要学造句。没有暑假、寒假、星期天,只有节日是休息的,到年终要背年书,就是将一年所读的书全部背出来方可放年学。当时的生活是枯寂的,塾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是强的,真是一丝不苟。
  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八岁丧父,母亲对我这个幼子,既尽慈母爱子之心,又兼负起父责,她要我每晚灯下记账,清晨临帖练习书法,寒暑不辍。
  我对老姑丈陈儒英先生是垂老难忘的。父亲去世后,我十岁那年妈妈将我送入一所美国人开的教会小学上学,插入三年级,但是我家几个弟兄的中文根底,却是老姑丈打下的。他是一位科举出身的老秀才。妈妈将我们几个弟兄托付了他,因此我每天放学后要读古文,星期天加一篇作文,洋学堂外加半私塾。
  记得我幼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千家诗》,至今篇篇都很熟悉,那是得益于当年的背诵。当时有些篇章也一知半解,但我都背出来,等以后再理解。比如《幼学琼林》这本书,就是我在私塾中由老姑丈亲授的,书中有许多人物传略、历史、地理常识等。那时我虽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内容,但总觉得音节很美,上口容易,我就天天背诵,长大后就豁然贯通了。
  想不到就是这本《幼学琼林》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及园林艺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本最概括的索引。要不是我孩提时代背熟了这本书,长大后需要检索类书就十分不方便了。
  少年时的博闻与强记,是增加、丰富知识的最好时光。我记得那时旧式人家有门联、厅堂联、书房联、字屏及匾额。写的都是名句、格言等,朝夕相对,自然成诵。有时还了解了这些文人学者的成就及身世。至今老家的许多联屏,我还能背得一字不差。一处乡土有一处的历史,父老们在茶余酒后的清谈,使我得到很多的乡土历史知识,有时我还结合自己的学习,做点小考证。初中时,我已能参考点地方文献,写些传闻掌故之类的文章,开始投稿。赢得老师的好评,今日看来这些文章当然是相当幼稚的。
  我中学时所读的语文课本,大多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教科书,所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古文、语体文。古文中有经书的片段,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晚明小品以及诗词等。语体文有梁启超的、鲁迅的、胡适的、陈衡哲的、朱自清的、徐志摩的。总之,从篇目中已能看出中国文学史上的缩影。我早年一度做过浅薄的文学史研究工作,回想起来是得益于中学语文教师的严格训练与教育。他们不但讲解课文深入透彻;而且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背出来,所以文学史上的一些精彩篇章全在我肚中了。例如《礼记?礼运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梁启超的《志未酬》:但有勤奋不有止,言志未酬便无志。等佳句就起了指导学生怎样做人的作用。鲁迅的《阿Q正传》,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文章学了后使我认识到旧社会的可憎,父子之情的伟大。还有名人传记,都教育学生要效法好的榜样。而那些琅琅上口的唐诗宋词,读起来比今天的流行歌曲不知要感人多少倍。那时的老师讲得透,学生背得熟,一辈子受用无穷。
  以后在大学学习,也没有废弃背书一节。考试时如果没有背的功夫,也考不上高分。
  今天大家学外文的劲头是大了,应该说是好现象。然而对祖国的语文,去背的人相对地差劲一些。我曾向中央反映过,考研究生,语文应是主试内容之一。不论哪种专业,大学一年级还是要读语文的,如果没有祖国文字的表达能力,就是说,怀才无口,终等于零。
  如今计算机普及了,但不能使人脑退化。现在的电子计算器使用很方便,数据复印固然好,但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仍不能放松。学语文,名篇不背,人脑的记忆功能不就退化了?读书人应尽量利用人的记忆功能,尤其是中小学生,学语文不读不背是不行的,作文光写点体会也是不行的。
  谚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里说的是重在熟读两字。学语文,不读不背不理解,要想做好文章,凭你的语法学得再好,也如缘木求鱼。
  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学习语文的方法,它培养了无数的文人学士,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啊!  

陈从周在文章中提到的《幼学琼林》是怎样一本书呢?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从陈从周的回忆文章中,我们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老师把教材点拨讲解后就是让学生读书背书练字。教学理念是:读书人应尽量利用人的记忆功能,尤其是中小学生,学语文不读不背是不行的,作文光写点体会也是不行的。学语文,不读不背不理解,要想做好文章,凭你的语法学得再好,也如缘木求鱼。
多年来,小学生畏惧作文,厌倦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作文似乎成为孩子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负担。  

什么原因造成?是学生的积累太少了;是我们不少语文教师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学表达的能力太差,极少写作文,极少真正地去教作文;是我们的专家没有真正地重视作文教学研究;是语文特级教师没有在作文教学方面作出引领,跑来跑去,就上阅读教学示范课,就作阅读教学讲座,有多大的影响力?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学表达综合能力的体现。从一篇作文中就可以看出学生的汉字书写是否规范,词语是否丰富,词语的理解是否正确,句子的表达是否得体,对生活的体验是否深刻,对世界的认识是否积极等等,  

由此我想:现在的语文考试就考一篇作文,足矣!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语文教学可能就会有一个大逆转。语文教师还会不研究作文教学吗?语文教师自己还敢不写作文吗?语文教师还会让学生投身于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文章分析等题海之中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想,一篇课文,就可能这样教了——让学生读熟,甚至背出,然后从写作的角度去分析,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去写自己的事情。  

举个例子,比如教五年级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分析很简单,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课文分几部分?——两部分:一是作者小时候写一首诗,父母给予不同的评价;二是这件事情对作者人生的影响。(2)作者怎样写小时候的那件事?——父母的对话,作者的心理。(3)作者怎样写这件事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十二岁时终于明白父母当时评价的意思,父母的评价的内涵,对父母表示真诚的感激。  

学生对课文读熟了,也弄清楚上面三个问题,那么就让他们模仿着写一写小时候的一件对现在的生活学习很有影响的事,我想应该问题不大吧。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