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八十三)——化蝶
支教随笔(八十三)——化蝶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只有经过地狱的磨难,才能锻造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泰戈尔如是说。 ——题记
晚饭后,在操场沿跑道散步两圈,回办公室,打开电脑上“林清玄讲茶道与人生”视频,然后一边听讲座一边做日课——练字。字才写几行,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走了过来。我看她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停笔跟她聊了起来。她说,班里的学生很不像样,不但不好好学习,还天天惹事生非。她说,每天走进班级看到那些学生就来气,对他们教育了不知多少遍,也用了许多惩戒的手段,他们就是不把我这个老师放在眼里,弄得我心力交瘁,又无可奈何。
我说,刚开始工作的老师,尤其是教初中的新老师,跟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缺乏管理学生的经验,教学水平还很低,学生不听老师的话,甚至有意为难老师,这都是正常的,是每个老师都必须经历的。关键是要摆正心态,不能急躁。一是要在教学上下苦功夫,把教材钻研透彻,认真备课,争取以扎实有趣的课去吸引学生,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好感。二是要与学生交朋友,多沟通,多交流,不要动辄就采取惩罚的手段,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现在的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有很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如果在教育时采取不正当手段,反而使老师陷入尴尬的境地。有空去看看特级教师李镇西有关班级管理的书,或者上网看看全国知名班主任万玮的《班主任兵法》,肯定会很大收获的。
聊了近一个小时,她回办公室去备课。当再次提笔练字时,我不由想到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那是一段“破茧成蝶”的心路历程。
破茧成蝶,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由毛毛虫变成茧,再破茧而出、羽化为蝶。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奋力抗挣,不断挥动翅膀,使之富有飞翔的力量,而且要忍耐在黑暗中长久等待、渴望光明的痛苦煎熬。在痛苦中蜕变,在忍耐中修炼,在煎熬中提升,经过长期的积蓄力量、磨练心性才能实现自由飞翔的质变。
做教师难,做班主任更难,你得起早贪黑月,看早读、抓纪律、跟课间操、与学生谈话、处理杂七杂八的事情等等。
因为难,所以要有积极的心态,要认识到:快乐和痛苦是人的心理现象,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快乐也有痛苦。快乐让我们感到自由行走的通畅,而痛苦则让我们感到生命意义的受挫。其实,快乐有快乐的益处,而痛苦也有痛苦的价值。我们应当正视痛苦,痛苦使人深刻。在痛苦中参悟人生,也会激发斗志,开启智慧,磨练意志,进而实现自我超越、修炼成器。如果经受不住痛苦的煎熬,就会在煎熬的烈火焚烧中化为灰尘。当然,痛苦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法分担。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为了帮助蝴蝶减少破茧的痛苦,好心地把茧戳破,使蝴蝶轻松地爬出幽闭的小屋,走到阳光明媚之中,可是这只蝴蝶的翅膀根本没有经过磨砺,也没有力量,依然只会爬行,却根本无法飞翔。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幼虫都能变成蝴蝶,也不是所有的蝴蝶都能够飞向蓝天。这样的过程与人生相联系,不是很值得我们去回味吗?
人们为了实现理想而爆发惊人的力量和蝴蝶的破茧又是何其相似!人们实现一个理想后而又向着新的目标进发,是不是像蝴蝶破茧后在蓝天上悠悠地飞舞一样?只有心中有理想的人,才能化蝶,只有心中有了蝴蝶,才能破茧而飞。
著名作家林清玄有一篇文章《痛苦是伟大的开始》,相信大家看了以后,对人生会有深刻的认识,摘录几个段落:
为什么说痛苦是伟大的开始呢?几个星期前的一天,有一个朋友跟我一起到阳明山的中国饭店去喝咖啡。当我坐下来的时候,饭店的侍者跑过来跟我说:“ 林先生,你现在坐的位子,就是以前索尔仁尼琴坐过的位子。”“哦!”我听了吓了一跳:“他真的就坐在我这个位子吗?”他说:“对呀!他以前来台湾演讲时,就住在阳明山的中国饭店,他每天喝咖啡都会坐在这个位子。”侍者看了我一眼,说:“你现在的样子也越来越像索尔仁尼琴了。”我当时就觉得很好、很荣幸,居然可以坐在索尔仁尼琴坐过的位子。
但是我立刻想到,现在还有谁会记得索尔仁尼琴那些痛苦的作品呢?唉呀!已经很少人记得了,也不会有人去读他的作品了。这些痛苦的作品,是索尔仁尼琴在祖国蒙受痛苦的时候写出来的,现在他在美国过着很好的生活,再也没办法回到那样的情境、那样痛苦的生活中,写出那样的作品了。
我坐在那个咖啡厅-索尔仁尼琴坐过的位子,看着窗外美丽风景,那里有一个漂亮的高尔夫练习场,然后我就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中国人,他的名字叫司马迁。司马迁写过《史记》,他的《史记》是受了官刑之后才开始写的;一个人受了宫刑,是多么惨痛的经验,而这种经验竟然可以让他写下这么伟大的作品,如果司马迁没有受到官刑,《史记》可能就没有这么伟大了。
另外我想到的是贝多芬。贝多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耳聋了,他本来是一位非常优秀且受大家期待的音乐家,但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耳聋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讲,这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事情。当时他常常想到自欠,因此准备了一把手松放在抽屉里,每天都拿出来对着自己的太阳穴,比比看从哪里打会死得比较痛快,只是一直都没有扣动扳机。这时贝多芬每天都觉得很痛苦,因为人生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
有一天晚外,他想:“人生对我来说也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于是他坐下来决定自杀,但是总不能随随便便就举枪自尽,他挣扎了半天,想到应该先写遗书给爱自己的亲人、朋友,于是他开始写遗言给他亲爱的家人,没想到越写越多,这个写了那个也要写,因为这世界上爱了的人实在太多了。于是他继续写以天亮,突然,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这个时候的情境,在贝多芬的传记中记载:“他听到了阳光的声音。”唉呀!真的非常感人。
然后贝多芬就走到门口,看着美丽的大地,这个时候他听到花开的声音,听到鸟声啾啾,听到很多耳聋的时候听不到的声音。于是,他就把他的手枪收起来,开始重新面对他的音乐。他以心田聆听这些声音,转而用心田作典。所以在他耳聋之后写过很多伟大的音乐,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各位在聆听了这些伟大的音乐后,如果知道这是出自一位失聪者的作品,一定会非常感动。
当他写完伟大的《第九号交响曲》之后,有一天他上台指挥乐团演出,演奏完毕以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但是贝多芬竟然没有听到,所以一直没有回头,直到有要告诉他,并且拉住他,把他转过来面对大家的时候,他才看到观众在拍手。
我常常想,如果贝多芬没有耳聋,司马迁也没有受到官刑,那么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听到或读到这么伟大的作品。可见在人生的历程中有时候痛苦是必要的;我们可以这样说:“痛苦是必要的,痛苦通向伟大是必要的。”
各位如果读过梵·高的传记便会知道,梵。高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人,可是他的画作是现在全世界标价最高的艺术品;像托尔斯泰,大家也知道他是很伟大的作家,他在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心里正遭受极大的痛。所以,所有的伟人都要经历过很大的痛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从这些例子可以发现几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伟大的人物都是从平凡人做起的,他们都是在遭逢到人生的考验时加以转化罢了!如果你的痛苦没有得到转化,那么它对你就只是痛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