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八十四)——别样的母亲,别样的孩子
支教随笔(八十四)——别样的母亲,别样的孩子
元通小学的董林根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把陈忠联的育人讲座稿和网络上相关文章的转述,结合自己一些想法,以《分数不是前途命运的“砝码”》为题连续在“海盐教师博客”上传了四篇博文。我每篇都仔细阅读,有所收获。
《分数不是前途命运的“砝码”》之二,讲了中国母亲与外国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与观念上大相径庭。
今天,我与二年级的孩子一起解读《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我就联想到了《分数不是前途命运的“砝码”》之二。《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母亲对五岁的孩子萨沙的教育真可谓循循善诱,仅仅三次对话,就达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理想效果。
来看看我与孩子是怎么解读课文三至八节吧。
(3)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4)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5)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6)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7)“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妈妈说着摸了摸萨沙的脑袋。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问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8)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师:让我们也走进故事里,天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时,妈妈把雨衣递给了姐姐,姐姐又把雨衣给了你,你会不会像萨沙那样问妈妈?请实话实说。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平常妈妈姐姐就是这样照顾我的。
师:那么为什么萨沙要问呢?读读他的问题,体会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萨沙感受到了来自妈妈姐姐对自己的爱,他很懂事,他心里也想着别人。
师:萨沙成了一个勇敢的孩子,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生:他拿雨衣遮盖在娇嫩的蔷薇花上。
师:萨沙只有五岁,需要大人的呵护,但他不想做最弱小的,这跟他妈妈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请读读妈妈说的第一句话,你从中明白什么道理?
生: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师:告诉我们——
生: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有爱心。
师:再读妈妈的第二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生: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师:你从这句话读出——
生:谁也保护不了,就是最弱小的,最没用的,最无能的。
师:再读妈妈的第三句话,她怎么说勇敢?
生: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就是勇敢的表现。
师:你们觉得萨沙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她很会教育孩子。
师:你们觉得萨沙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聪明,懂事,要强,善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哪个孩子愿意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当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时候,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确实,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这个故事中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真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巧妙至极!
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循循善诱。他把运用民间童话故事作为自己在学校教育的方法之一,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从他运用这一方法的众多教育实例中撷取的一个片断。
那是暑假后的一天,苏霍姆林斯基所带的三年级甲班准备去野营训练。考虑到所带东西较多,其中一个学生建议,两个人结成一对,有的东西可以合用,这样可以减轻旅途负担。建议受到班主任苏霍姆林斯基的赞扬,孩子们开始自由组合,呈现一片欢乐的场面。大家都有了对子,惟独平时自以为是而妄自尊大的学生安德烈卡没有对子,他在一边哭泣着。
苏霍姆林斯基把安德烈卡叫到一边,问明情况,知道是同学都不愿和他组合成对。这孩子委屈地认为,是同伴们嫉妒他。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个学生的天性,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便直截了当地对安德烈卡说:“你要明白,安德烈卡,最困难的就是迫使自己去感觉。你迫使自己去感觉,那你就会以另一种目光看你的同学、去看人。如果你老是认为,你是最聪明的人、最有才能的人、最好的人,那么到头来你就会成一个最孤立的人……”
“但是,实际上我就是在解题上比谁都强,并比谁都快地背会诗歌……多少次您自己都说:‘好样的,安德烈卡,安德烈卡学习了,现在就懂了……’我比谁都懂得多,这难道是我的错?”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能用什么语言再去解释呢?说教显然对这个孩子没有多大效果。他思索着如何对这位男孩子进行解释,才能让他懂得、认识并相信……
“安德烈卡,咱们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我们这件事十分相似,愿意听吗?”安德烈卡点点头。他们来到大橡树的树荫下,坐在一条长凳上,苏霍姆林斯基讲了一个“菊花和葱头”的故事。“在一个农村老大娘的住处旁,长着一株菊花。菊花老是沾沾自喜:‘你们瞧,我多美啊!在这地方我是最美的。’在菊花旁边长着一棵葱头,一颗普普通通的葱头。夏末,葱头熟了。绿色的茎叶蔫了,葱头散发出辛辣的气味。菊花扇动鼻子。‘呸,你发出一股多难闻的味道呀!’它对邻居说道。‘我真感到奇怪,人们干吗要种这种植物呢?想必是为了薰跳蚤……’葱头没有作声,它把自己视为灰姑娘。这时,大娘从屋子里走出来朝菊花走去。菊花屏住了呼吸。她想:大娘马上就会说,她的花多美啊。菊花由于心满意足,已经感到有点飘飘然了。大娘走近菊花却弯腰拔起了葱头。大娘端详着葱头,惊呼了一声:‘多好看的葱头啊!’ 菊花感到困惑了:难道葱头会被认为是好看的吗?”听完了这个故事,安德烈卡眼泪已经干了,从这个故事中他好像悟出了一条道理: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不能自作聪明,看不起同学。他羞愧地低下了头,一言不发。
苏霍姆林斯基采用这种讲童话故事的方法,使小学生易于接受,并从类比中受到了应有的教育。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