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八十六)——徜徉在语言之途
支教随笔(八十六)——徜徉在语言之途
——谈《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的教学
有一次,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要去游览一个风景点。他的朋友急急上路,匆匆地赶到目的地。当苏格拉底慢悠悠地到来时,只见朋友一脸失望,抱怨道:“这次旅游太乏味了,全然没有想象的诗意。”苏格拉底则意味深长地说:“那是因为你走得太快了,只想赶快到达目的地,却全然忽视了路上大好的风光;我一路慢慢地走来,能欣赏野花,能聆听天籁,能享受阳光,真是兴味无穷啊!”
和二(3)班的小朋友一起学完了《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之后,我想到了苏格拉底的故事。
我之所以不说“我在二(3)班教完了《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而是说“我和二(3)班的小朋友一起学完了《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因为在经历这篇课文的教学之后,我突然觉悟到:一个语文教师在办公室里对课文的解读,与他跟学生进行对话之后再来对课文进行的解读,程度是不一样,后者更深刻,更丰富。如果一个语文课堂是和谐互动的话,那么关注学生的发言将会不断提升我们对课文的解读水平。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这篇课文篇幅很长,有十八节,1013个字。这样长的课文,在二年级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它也是二年级教材中最有情趣的一篇课文。教学参考将这篇课文作为略读课文,一节课教完。一千多字的课文,有二十个生字,三个多音字,一节课四十分钟,让学生有多少收获?课文后面有两个要求:一是默读课文,二是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我想对于二年级来说,他们习惯于朗读,就是朗读,也有一部分学生眼睛游移于课文之外,嘴巴读着读着就不动了,你叫他默读,他读到哪里都不知道,还能说清楚哪些地方写得有趣不有趣。我想,与其不讲效果,匆匆匆忙忙地完成这千字长文的教学任务,还不如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领着真正地去品味课文中的情趣,所以,我把这篇课文当作讲读课文来处理。我的课堂我作主,教学参考仅供参考,不必拘泥。
这篇课文像声词很多,有“小猫喵喵叫”、“门铃声——丁零零”、“钢琴声——丁丁冬冬”、“钟声——滴滴答答”
在学生自由读了一遍课文后,我让学生做填空题,并让他们说说有什么发现:
小猫( )叫,小羊( )叫,小牛( )叫。
为什么要由文中的小猫叫向小羊叫小牛叫拓展呢?因为这里有一个文字的规律。“喵”与“猫”,“咩”与“羊”,“哞”与“牛”,表示动物声音的那个字与动物的名字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需要举一反三,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
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做一道填空题:
“门铃声(丁零零)”、“钢琴声(丁丁冬冬)”、“钟声(滴滴答答)”
然后比较朗读体会:
丁零零,门铃响了,进来的是一个提着篮子的男孩。
门铃响了,进来的是一个提着篮子的男孩。
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
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
屋子里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能听得见。
屋子里冷冷清清的,连钟声都能听得见。
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再女生读上句,男生读下句,读两遍,听两遍,学生就会有感觉:有了像声词的句子,读起来如闻其声,这样的句子就叫生动形象,就叫有声有色。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品评语言,需要比较。
课文中,卡罗尔的爸爸写了两则广告:
1、我们非常需要一只小猫。我们会给它安排一个舒适的家,会很好地照顾它。请问您有多余的小猫吗?
2、免费赠送小猫。请赶快来挑选。
让学生读读广告,各找出一个关键词。不要低估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快找出这两个词:非常需要、免费赠送。
再让学生比较朗读体会爸爸对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他们读出来了:前者对猫朝思暮想,非常热爱;后者对猫非常讨厌,恨不得扫地出门。
这两则广告,可以作为解读课文的切入点,从而引出卡罗尔对猫的感情。
卡罗尔很爱猫,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只要给充足的时间,学生能找出7个地方:
1、卡罗尔,端出一碟牛奶,还有一碟点心。她又把旧的软垫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待在家里等起小猫来。
2、卡罗尔接过小猫,送走了男孩。小猫喵喵叫着,卡罗尔说:“别难过,我会像你妈妈一样照顾你的。”卡罗尔让小猫喝牛奶,吃点心,还给它玩绒线团。
3、不一会儿,门铃又响了,进来一位叔叔,真滑稽,他的每个衣袋里都有一只小猫。他一蹲下,小猫就扑扑地一个个跳出来,朝屋里跑。卡罗尔笑了,小猫们真是太有趣了。
4、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卡罗尔很伤心,整整一天,她都在和小猫告别。
6、卡罗尔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屋里冷冷清清的,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见。
7、忽然她听见了喵喵的叫声,一只黑白相间的花猫从厨房里跑出来。卡罗尔高兴地叫了起来:“啊!是伯洛!”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这句话是宋代学者朱熹的读书心得、读书经验。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写出人物感情的地方就是有趣味的。要让学生体会卡罗尔的感情,不能匆匆忙忙,蜻蜓点水,一读了之,一说了之。要让他们进入文本,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与卡罗尔进行比较,让他们假想“我就是卡罗尔”,上面那七段文字也就真正读懂了。
如第一段,让学生与卡罗尔作比较:你们平时让小猫喝牛奶,吃点心,卧软垫吗?
如第二段,问学生:你能从猫的叫声中听出它的难过吗?你能像卡罗尔那样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对待一只小猫吗?
如第七段,问学生:如果我就是卡罗尔,你又从喵喵的叫声听出什么来?
课文的结尾十分简洁:卡罗尔终于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猫。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文章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凤头:开头漂亮吸引,好像凤凰的头一样虽然小,但是五彩缤纷;猪肚:中间内容充实,猪肚子,充实、有内容,不要泛泛空谈,光是喊口号;豹尾:结尾响荡有力,豹子的尾巴,抽起来是很有力道的,这里是指点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卡罗尔终于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猫。”这样简短的结尾,是不是真的如豹尾一般响荡有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呢?我与学生一起作了品味:
师:谁来读读最后一句,注意把你所要强调的那个读出来。
生读,把“终于”读得很重。
师:你把“终于”读得那么重,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卡罗尔一直想有一只小猫,爸爸登了广告之后,许多都送猫来,家里成了猫的天下,可是爸爸妈妈嫌小猫们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爸爸又登广告把小猫送了人。幸好伯洛藏起来,才使卡罗尔有了一只猫。这只猫对她来说,真是太难得了。
师:体会得很好,谁还有另外的读法?
生读,把“自己的”读了重音。
师:你把“自己的”读得那么重,想强调什么?
生:伯洛这只小猫对卡罗尔很有感情,它不想离开罗尔,所以当人们来抱小猫的时候,它蔵了起来,当卡罗尔回家时,它从厨房里跑出来,亲热地用身子蹭卡罗尔的手。
师:是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只要你对他(它)有感情,去真心地关爱他(它),他(它)对你同样也会有感情,他就是属于你的了。
你看,在结尾处,驻足欣赏,“终于”、“自己的”这两个词品味得多好啊!
其实,开头也可以从容咀嚼,也能读出“凤头”般的美丽。开头也很简短:卡罗尔一直想有一只小猫。
“一直想”和“终于有”不是遥相呼应吗?正因为“一直想”,所以当有人送来伯洛的时候,她就特别高兴,对伯洛关爱有加;正因为“一直想”,所以当许多猫济济一堂,热热闹闹,以致于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时,她也不嫌烦;正因为“一直想”,所以当看到一只以一只的小猫被领走时,她伤心地流泪了;正因为“一直想”,所以当伯洛从厨房跑出来时,她惊喜万分。
“一直想”是文章的线索,把十八个小节串通一气。
一篇二年级的课文,只要你与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品,会品读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来。
书应该怎么读?语文怎么教?王崧舟在《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的讲座中这样精彩地阐述:
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什么叫“徜徉”?徜徉就是散步,但是很明显,徜徉比散步来得高贵、来得雅致、来得富有诗意。现代社会,是一个远离“徜徉”、放逐“徜徉”、甚至不知“徜徉”为何物的时代。想想我们的阅读、我们的语文,不也总是脚步匆匆、神色茫茫的吗?我们的阅读是“忙读”,急急忙忙地读,大家注意这个“忙”字,什么叫“忙”?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连在一起,心亡了,心死了,心没了,那就是忙!因为总是“忙读”,所以最终只能成为“盲读”,瞎了眼睛在读,你读个啥?眼不到,心不到,你还能阅读吗?所以,文本细读,倡导徜徉地读,你在开满鲜花的语言之途散步,目之所及,是人生的一道风景,让你心旷神怡,让你流连忘返,让你进入一种内在的、生命的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