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八十一)——帮老师找回上课的信心
支教随笔(八十一)——帮老师找回上课的信心
五年级的 鲁 老师说自己上课找不到感觉,要我上《白杨》一课给她看,周一上第一课时,周二又上了第二课时,两课时,五年级的三位老师都听了。我上完课,对 鲁 老师说,明天我也要听你的课,向你学习。她说,公开课在怀孕的时候上过一节,已经三四年没有上过了,明天你来听我的课,牙齿都笑掉。我说,没关系,相互听听课,讨论讨论,对大家都会有提高。
今天第一节课,我听 鲁 老师上《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起听的也是教五年级的 苏 老师。 鲁 老师的课上得较流畅,我记着听课笔记,并随时写下一些评析。
一下课, 鲁 老师就问我对她的课的反应。我说:“你的课上得很不错,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然后就一些亮点,作了具体分析。
1、对课题分析抓得好。《冬阳·童年·骆驼队》,以三个关键词作为题目的课文,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老师告诉学生三个关键词间的标点符号叫间隔符号,然后她问:这三个词语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这一问较为巧妙,一是以三个词语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三是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可谓一石三鸟。
2、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前,鲁老师读了课文的结尾,问:童年有哪些故事涌上作者心头?请大家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由课文结尾提出,采用了变序法教学,好!
3、在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后,再指名五位学生分段读课文,既是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同时也是在暗示学生课文是分五个段落。
4、在梳理了童年的几件事之后,鲁老师让学生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反复地读几遍。语文课,教师应该减少讲解,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沉浸到文本去找感觉。
5、让学生通过看插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段落,告诉学生:作者当时只有五岁。然后问:读了这个段落,你有什么想说的?“作者当时只有五岁”这个信息,课文中没有,鲁老师备课时注意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以鲁老师给学生的提示,实际给了学生感悟课文的支点。“读了这个段落,你有什么想说的?”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设计得很巧妙,使学生对“那样……那样……那样……”一个排比句和“我看呆了,自己的嘴也跟着动起来”一句,分析得细致到位。
听了我的分析, 鲁 老师很开心。我说:上个学期,教研组活动你没有开课,这个学期你先开出一节来,有没有信心?
她点头一笑,说:“有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