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七十八)——更把金针度与人
元好问《论诗》诗:“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鸳鸯绣出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这句诗的意思是“被绣好的鸳鸯任凭欣赏,就是不要把针黹手艺教予别人。”从这首诗的题目《论诗》来看,元好问以绣鸳鸯作比喻,指出好诗可以任人欣赏,但创作的奥秘,则不可传于他人。后来常被拿来形容那些只“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的学徒教育。为什么师傅不愿把自己的技巧、秘术传与徒弟,因为民间有“教晓徒弟,饿死师傅”之说。
我们去欣赏特级教师的展示课,总觉得那个课堂行云流水,诗情画意,学生不是平常的学生了,他们能说会道,且时时产生奇思妙想。
然而,当我们把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搬进自己的课堂,模仿特级教师的腔调去说话,采用特级教师的手段去引导,却怎么也出不了行云流水、诗情画意的效果。
于是乎,我们哀叹,我们自卑,我们迷茫,走进课堂,面对学生,打开课本,找不到感觉。
其实特级教师的课,我们模仿不出效果,是因为我们对教材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似的研读,没有去下特级教师挖地三尺,深入骨髓般的功夫。
近日读王崧舟《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了解到他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课堂《长相思》的备课经历。 王 老师备课主要从品读、感悟上下工夫。首先,他捧起《长相思》这首词反复诵读,力求自己能读出“人所未见,人所未发”的独特体验。当发觉自我感觉不是很理想时,他就通过网络和藏书搜寻有关评鉴《长相思》和词作者生平的各种文字。一天的工夫,他竟收集了一万多字的资料。这些“珍贵的如精灵般摇曳的文字”不但一波又一波地激起他对《长相思》新的感觉和爱意,也慷慨地为他提供了教学设计的种种灵感。
接下来,王老师又从这首词的结构、韵脚、词牌名、表达方法等方面深入感悟文本,写下了近1500字的读书笔记,把自己对词作者的精神世界、诗词的境界以及对自我生命的感觉、价值偏好的种种追寻、反思和思考融入文本,直到最终自我感觉站在讲台上会有一种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感觉。
王 老师在备课中对自己的要求是如此的严格,真正达到了清人唐彪谓之的“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精神状态。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我们不难理 解王 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什么那么精彩。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怎样向特级教师学习?怎样把他们的“金针”拿过来,为我所用?我认为,既要去看他们在课堂里的精彩表演,更要去看看他们在台下是怎样用功的。追本溯源,方能使自己渐渐入行,看出门道。
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虽然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但是一直是随波逐流地教,误打误撞地教,所以至今还没有摸着门道,不要说“金针”,“银针”,就是“铜针”也没有,真是可怜,真是枉为语 文 老师。
来遂昌支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了,应该努力地去尝试,去钻研,去摸索,从而找寻出为我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金针”。
应五年级 鲁 老师的邀请,今天上午第一节,我在五(2)班上《白杨》一课。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和学法指导。课后,五年级的三位语 文 老师都说上得有趣有效。
下面,我对教学过程作一个回顾。
讲故事,说“感觉”
1、板书:感觉
2、做什么事都要有感觉,找不到感觉梦想就成泡影。
说个特别经典的例子吧。2004年雅典奥运会,美国射击名将马特·埃蒙斯最后第二枪时的成绩居第一,金牌眼看就要收入囊中,可是让全场观众大跌眼镜,也让埃蒙斯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最后一枪脱靶,金牌就旁落到中国运动员贾占波的手中。都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到处是陷阱”,可是,贾占波就鸿运当头,捡到了天上掉下的馅饼;埃蒙斯则吃了霉豆腐,煮熟鸭子居然飞走了。 2008年8月9日 ,埃蒙斯妻子卡特琳娜在北京奥运会夺得首金替夫报仇,夫妻俩终于扬眉吐气。谁曾想,8天后,马特·埃蒙斯再出乌龙,竟然又是在最后一枪出现重大失误,仅打出4.4环,又把金牌让给了中国人:邱健。
埃蒙斯为什么两次都止步于世界冠军大门之外?就是因为他在最后时刻,射击的感觉一下子找不到了。
所以,做什么事都要有感觉,找不到感觉做不好事。打球要有球感,射击要有枪感,学语文要有语感。
二、读词语,练语感
《小学语文词语手册》《白杨》一课“积少成多”一栏有两组词语,第一组:浑黄一体、茫茫戈壁、荒无人烟、风沙肆虐;第二组:高大挺秀、阻风挡沙、毫不动摇、茁壮成长。第一组词写出了戈壁的恶劣与可怕,第二组词写出了白杨树的外形、作用、品质与状态。
我把这两组词用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读第一组词,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仿佛看到了一大片的沙漠,望不到边际,天地间飞沙走石,满眼都是灰黄。
我说,这就是语文的感觉。“感”是心字底,所以学习语文要有心;“觉”字的上半是“学”字头,下半是“见”,所以学习语文要能看见。看见什么?看见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形象。怎么看见?要有心,要善于想象。
我又板书:感悟。
我说,感悟两字,要拆开来看,“感”是感觉,用心去看见;“悟”是心领神会。学习语文要学会感悟,会感悟的人,他能用心看见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人、物、景,也能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感情、思想。
让学生读第二组词:高大挺秀、阻风挡沙、毫不动摇、茁壮成长。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说,看到了一棵树,一棵高大挺秀的树,一棵阻风挡沙的树,一棵毫不动摇的树,一棵茁壮成长的树。
学生说,体会到了这棵树是高的,是大的,是直(挺)的,是美(秀)的;体会到了这棵树的作用是阻风挡沙;体会到了这棵树有种顽强的精神,在风沙中毫不动摇;体会到了这棵树富有生命力,还在健康成长。
三、读课文,学方法
不少学生的语文水平差,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语 文 老师没有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把金针度与人,怎能叫人绣鸳鸯?学生的许多问题, 应该在 老师身找根子。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我指三名学生分别读1-3节,4-12节,13-16节,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课文段落有这三个。
在三名学生读课文前,我说,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有两个,一是读薄,怎么读薄呢?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两句话,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语;二是读厚,怎么读厚呢?就是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想开去,把内容想深,想丰富。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下,三位同学读的时候,你们想这三部分课文,各写了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一说吗?
学生是有潜力的,只要老师引导得法,他们的表现必然是可喜的。
三位学生读完课文,其他学生就纷纷举手发言。
很快,三部分的内容都较好地归纳出来了。
接下来,是训练学生怎样把课文读厚。以第一节为例。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问:茫茫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请大家想象一下,还没有什么?
学生答:天上没有鸟,地上没有动物,没有红花绿草,没有房子……
问: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是什么句?
学生答:排比句。
问:为什么在排比句中多写几个没有?
学生答:多写几个啰嗦了,而且读起来没有了令人回味的感觉。
问:课文主要是写白杨,为什么一开头就写大戈壁,而且还写得那么具体?
学生答:一开头写大戈壁,是为了反衬白杨树。写得越具体,对白杨的衬托作用就更大。
师:是啊,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突然看到白杨树,你是什么心情?
在浑黄一体的世界中,突然看到一抹绿色,你会是什么心情?
在没有生命的环境中,突然看到有生命的东西,你会是什么心情?
同学们,学语文,就要这样去找感觉,就要这样在厚薄之间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