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七十六)——由感觉而感悟
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义曾说:“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杨义曾把语文的作用归纳为三个“感觉”,就是在强调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感性特征”。
近日看王崧舟的讲座《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他认为,当下的语文教育是理性泛滥,教师在纯理性地教语文:含义解释、情节分析、要点归纳、主题概括、文法梳通、语料记忆、反复练习,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样教学的结果是什么呢?语文的形象被淡化,语文的情感被稀释,语文的直觉被斩断,语文的想象被禁锢,语文的灵性被扼杀。一言以蔽之,感性枯竭。
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从这个意义讲,感性是低级的,理性是高级的。但是从人学的角度看,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它总是由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组成的。理智、逻辑、抽象、意志、知性等构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构成人的感性生命。感性和理性,对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言,无所谓高级和低级。只有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和谐发展的人,才称得上是健全、完善的人。
由此,王崧舟认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不仅具有理性生命,也同样具有感性生命。语文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不仅是作者理性的独白,也是作者感性的挥洒。课堂中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不仅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也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
在感性教学方面,王崧舟可谓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他善于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去感觉文本中的人、事、物、景,去体味其中的情感、情味和情怀,进而水到渠成地领悟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蕴和意趣。
在《慈母情深》一课中,有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王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你们一定发现这个句子写得特别,谁发现了?
生:每一句话后面都有“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
师:谁还有别的发现?
再读一读
生读了第一句后,师:谁发现了
师:把“我的母亲”搁在句子后面。
出示句子比较: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放,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自己读,哪一句话带给你的是慢镜头的感觉?
生:第一句
师:那就让我们慢慢地看,仔细地看。生读第一句
师: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背?
升:极其瘦弱的背,
生:一个弯曲的背
生:脊椎骨突出的背(瘦骨嶙峋的背)
生读第一句
师: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的背曾是什么的?
生:直直的
生:胖胖的
师: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的背,这是母亲的背吗?读——
生读第二句
师:转过身来了;你看到了母亲的脸,那是怎样的脸?
生:粗糙
生:疲惫
生:瘦弱
师:把你的想象融进去,再读这一句。
师:这是我的母亲吗?这是我的母亲吗?我的母亲曾经拥有什么样的脸?
生:光洁
生:红润
师:曾经……的脸,如今……读——
师:仔细地看,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
生:疲惫?
生:疲惫不堪
师:记忆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眼睛?
生:清澈
生:炯炯有神
师:这一双清澈、水灵灵、炯炯有神的眼睛没有了,读——
师: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到哪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的面容到哪里去了?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拿起课本,一起读这段,师读“我的母亲”;生一起读“我的母亲”
师:母亲渐挺的背哪里去了?
生:为我们操劳。
师:母亲那光洁的面容哪里去了
师:母亲水灵灵的眼睛哪里去了?
师:当你看到这样的母亲,什么感受?
生:伤心
生:难过
师:看到这样的母亲,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这一段。
在想象中,经与自己母亲的对比中,学生找到了感觉,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作者母亲的形象:眼中布满血丝,脸色憔悴,极度疲倦。从而领悟到“鼻子一酸”中所包含的复杂心情。
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学生不进行想象,他们是不会对慈母的形象产生感觉,更不会体会母子间的深情。
我是王崧舟的粉丝,对感性教学笃信不疑。在跟二年级学生讲古诗《草》时,我作了这样的尝试:
离离原上草
师:小朋友,用“原”可以组哪些词?
生:草原、原来、原因、原野……
师:“原上草”的“原”应该是什么原?
生:草原的原,原野的原。
师:草原上草,原野上的草,到了春天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站起来,看窗外,操场上的草是怎样的,田野上的草是怎样的?
生:绿油油的,长得很旺盛。
师:那么,离离原上草的“离离”你猜猜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草长得旺盛,绿油油的。
一岁一枯荣
师:小朋友,用“岁”可以组成哪些词?
生:8岁,岁月,年年岁岁。
师:一位小朋友的年龄是8岁,那就说,这位小朋友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几年?
生:8年。
师:那么岁就是——
生:年。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师:一年四季中,草有哪些变化呢?
生:草在春天发芽、生长,在夏天长得旺盛、茂密,在秋天停止生长,颜色由绿变黄,在冬天就枯死了。
师:请四位小朋友在黑板上画出草在四季的变化。
学生在黑板上画,老师随机指点。
师:一岁一枯荣,草在哪两季是枯?哪两季是荣?知道荣的意思吗?
生:“荣”就是草长得旺盛。
师:一岁一枯荣,这句诗什么意思呢?
生:草在一年里面,枯一次,荣一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原野上的草,野火是烧不完的,春风一吹,它又生长出来了。
师:为什么烧不完呢?
生:因为草的根地土里,火是烧不到的。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组词、看大自然景色、画图等形式,使他们很容易地理解了诗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