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支教随笔(六十一)——上课需要激情

作者:海盐支教者顾富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3-10 字体:
支教随笔(六十一)——上课需要激情  

我是每两周回一次家,在家过双休日,周一返校。返校需要七八个小时,从早上七点五十分从海盐出发到下午三点才抵达云峰中心学校,所以我周一的三节课——两节语文课和一节兴趣课,便让平行的其他两个班的语文老师代上。代上了,应该要还,不然总是麻烦她们,说不过去。今天下午,我就在二(1)班、二(2)班还课,上的是第八单元30课《我是什么》,听课的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和一年级教数学的新老师。课后,她们都说我的课上得很流畅,很有激情,看似很平淡的课文上得很有情趣。  

《我是什么》课文原文: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有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管我叫做“云”。  

  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又变成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做“雪”。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  

如果不去细读,这篇课文是浅近的,上不出什么味道。  

一、二节讲了水的变化:水被太阳一晒就变成汽,飘到空中变成云。云变成水珠落下来,就是雨;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就是雹子;云变成花朵飘下来,就是雪。  

第三节讲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第四节讲水的性格和对人类的利与害。  

第五节以提问作结。  

我的课上得有情趣,是因为我抓住了“变”这个关键词,品味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还有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了再现了相关的内容。  

下面具体讲讲我的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板书:西游记。让学生读,问:谁看过《西游记》?  

学生七嘴八舌,都说看过。问他们在哪里,都说在电视里。问:你们最佩服谁?都说孙悟空。板书:孙悟空。让学生读。  

问:孙悟空有什么本领?有几位学生说是七十二变。板书:七十二变。让学生读。  

问:还记得孙悟空与二郞神是怎样斗法吗?  

这一问,犹如一颗石子扔进了小池,课堂里立刻荡起了层层涟漪。  

于是,我与学生快速地来了对话:  

师:孙悟空变成了小麻雀   

生:二郞神变成了老鹰  

师:老鹰比麻雀大而凶猛,孙悟空又变成小鱼。  

生:二郞神变成了吃鱼的鱼鹰。  

师:孙悟空赶快又变成了水蛇。  

生:二郞神变成了捉蛇的灰鹤。  

…… ……  

(自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像桥梁,能使学生很快对老师产生好感;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又像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什么要跟学生聊《西游记》,聊孙悟空?因为孙悟空的多变的本领与水的多变有共性,还因为孙悟空是所有学生都熟知的,感兴趣的。这样一聊,学生的情趣很快就调动起来了。)  

二、 学习生字新词  

师:在大自然,有一种东西与孙悟空一样会产生许多变化,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44页。读课文前,请用铅笔在各小节前标上序号。这篇课文共有几个小节?(评:从期中考试的阅读题看出有一些学生不会数课文的小节数,所以我在平时让学生养成习惯,学习课文前先把小节序号标好,明确小节数。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去落实整改。)  

师:把生字拼读一下。(把名读,齐读,每字读两遍。)  

师:把词语划一下。(主要是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词语两遍。)  

师:把生字拼读一遍,生字所带的词语读两遍。  

(自评:听低 段 老师教课,一般是先自由读课文,再教生字词语。我则跟他们相反,先让学生读准生字读音,了解生字所带的词语,这样学生自由读课文也就没什么障碍了。)  

三、 研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品味用词的贴切  

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  

看老师写课题,跟着书空。读课题。  

师:读课文结尾,谁来猜猜“我”是什么?  

学生的答案不一,有说是水,有说是云,有说是雹子,有说是雪。  

师:请猜“我”是水的同学站起来,告诉大家,你是从课文哪一节看出来的?  

生:第三节。  

师:大家一起读第三节。  

生:读:“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师:在小池子里睡觉的是什么,在小溪里散步的是什么,在江河里奔跑的是什么,在海洋里唱歌,跳舞,开大会的又是什么?  

生:水!  

师:把这一节读两遍,试着背诵。(自评:教参上要求背诵课文一二三节,我认为,背诵任务最好放在课堂里,一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在课堂里背诵注意力集中,效率较高;二是为了品读课文,当学生把课文背诵出来,他们也就能够体会出其中的内涵,真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生:背诵课文。(我在黑板下方书写:小池、小溪、江河、海洋)  

师:听老师把这一节课文背一遍,大家要仔细听,看看老师有没有背错。  

平常我在池子里散步,在小溪里睡觉,在江河里跳舞,唱歌,在海洋里奔跑,开大会。  

有不少学生听了,纷纷举手,指出我背错了,句子中的词语调换了。  

师:词语调换了,有没有关系?  

生:小池子里的水很平静,水在里面像是睡觉一样;小溪里的水从高到低轻快地流动,像是在散步一样;长江大河里的水流得急,像是在奔跑;海洋里的水波涛汹涌,声音大,浪头高,像是在唱歌、跳舞、开大会。  

师:说得太好了,作者把当作什么来写了?  

生:人。  

师:是啊,不同地方的水就像不同状态的人一样,有平静的,有活动的,有悠闲的,有激动的。(小池、小溪、江河、海洋等词上面,分别画平直的蓝线,由高到低的曲线,有波浪的线条,汹涌的波涛)在写得太美了,我们再把它读一遍,背一遍。  

(自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故意在背诵课文时,故意把重点的词语调换顺序,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比较思考,从而品味出作者写法的巧妙和用词的贴切。通过板画,使学生更直观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师:那么水到底有着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读第一节。  

生:读第一节。  

师:读了这一节,知道水变成了什么?  

生:云。  

师:我们一句一句来读,请读第二句。知道水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汽。  

师:(在小池、小溪、江河、海洋等的蓝线上画袅袅的水汽,一角画一个太阳。再板书两字:汽、气。)这两字有什么不同?水蒸汽的汽用哪个?气球的气用哪个?  

师:再读第三句,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水汽到空中遇冷变成极小的点儿,随风飘荡。  

师:再读第四句,有问题吗?  

生:云有多种颜色,有时候是白色的,有时候是黑色的,有时候是红色的。  

师:早晨红色的云,叫什么?  

生:朝霞。  

师:晚上红色的云又叫什么?  

生:晚霞。  

师:知道为什么“霞”字上面是雨字头吗?  

生:霞是红色的云,云里有雨水。  

师:对,“云”的古体字上面也是有雨字头的,板书  

(自评:文章各句之间有一条文脉贯通,所以我们有必要抓住重点的一个自然段进行逐句分析,使学生的理解更为透彻。)  

师:云在空中会有哪些变化呢?请大家接着读第二节。  

师:注意在写云变成“雨”时,作者用了“落”;变成“雹子”时,作者用了“打”;变成“雪”时,用了“飘”。这三个字能任意调换吗?为什么?  

生:不能,冰雹很重,下来时对人物有伤害,所以用“打”;雪很轻,下来时轻飘飘的,所以用“飘”。  

(自评:有前面第三节的辨析,再加上生活的经验,所以品味“落”、“打”、“飘”也就不感到困难了。)  

四、 总结提升  

师:这一节课的学习,(指着黑板上的板书与画)我们知道了水经过太阳的照射会变成汽,汽上升到空中,会变成云,云遇冷,有时变成雨,有时变成雹子,有时变成雪。  

水无处不在,无时不变。地球上如果没有水,动物植物就无法生存;没有水的变化,就没有雾、雪、霜、雨、云,这世界还有美丽的风景吗?  

生:没有!  

想起了首都师范大学 王海燕 教授曾经说的一句话“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对文本有独特的、激情地解读,不能在课堂中以激情感染学生,使之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语文,那他就不能进入“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