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六十二)——因为相知,所以相爱
什么是知?
有人说,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这就是“知” 。什么是爱?
有人说,我曾经活在他人身上,他人曾经活在我身上 ,这就是“爱”。
不知道,你能否理解这样的解释?我却觉得很玄乎,跟庄子的“道”一样的玄乎。也许,有一天,醍醐灌我顶,我才会顿悟。
在我看来,“知”便是知根知底,对人、对事或对物了解得透彻。“爱”便是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爱得舍不得放下,便是爱不释手;爱一个人连带与之有关系的物,便是爱屋及乌。
我清楚知与爱的关系:知得愈多,爱得愈多;爱得愈多,知得愈多。知有多大爱就有多大。知与爱永成正比。知爱互变,螺旋上升。
所以我理解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的名言:爱是理解的别名。
因为相知,所以相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这样产生的,人与动物的感情也应该是这样的吧?
在给二年级学生上《父亲和鸟》一课时,突然想到一个词:相知相爱。我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班里起了些许笑声,一阵骚动,有学生轻声说:“相亲相爱。”我又把“相亲”写上去。
我问学生:“父亲对鸟是不是非常了解?”
学生回答:“是!”
“好!你们是从哪些句子看出父亲对鸟不是一般的了解,用波浪线划出来。”我说。
学生默读课文,先找了两个句子: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2、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
我问:“父亲有没有看到鸟?他怎么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学生答:“他没有看到鸟,他是看到没有风而叶子在动,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我问:“父亲闻到了什么?”
学生:“鸟味。”
我问:“文中的‘我’看出林子有鸟吗?闻到鸟味了吗?读句子。”
学生读两个句子:
1、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我问:“你们闻到过鸟味吗?”
生答:“没有。”
我问:“一般人会闻鸟味吗?”
生答:“不会。”
我说:“这可以看出——”
生答:“父亲对鸟非常了解。”
我要求学生继续找文中表现父亲了解鸟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
1、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2、父亲又说:“听,鸟要唱歌了。”
我们刚坐下,鸟就唱了起来。(讨论,师:为什么要写这句话?生:说明父亲说得很准。)
1、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讨论,师:一般人会不会去注意树林有没有感情?一般人会不会去注意鸟没有感情?生:不会,一般人不懂得树的感情,一般人不懂得鸟的感情。)
2、 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3、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讨论,师:一般人知道这一点吗?生:不会。师:哪些人会知道?生:猎人。)
表现父亲对鸟了解的句子解读完后,我与学生进行了角色朗读,学生读父亲的话,我读孩子的话,让学生加深印象,进一步体会。
读后,我说:父亲对鸟知根知底,他真可以说是鸟的知音,鸟的知心人。(板书:知音、知心人。)人们常说:因为相知,所以相爱。小朋友,你们再读读课文,哪些句子写出父亲是很爱鸟的,用直线划出来。
学生找出不少句子:
1、 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2、 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讨论,师:“喃喃”什么意思?生:说话声音很轻。师:生怕惊动了鸟,鸟在干吗?生:鸟在睡觉,父亲不想惊醒它们。)
3、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4、 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讨论,师:鸟快活,父亲也快活,这说明什么?生:父亲与鸟心连着心。师:是啊,父亲快乐着鸟的快乐,父亲痛苦着——生:鸟的痛苦。师:因为父亲——生:最爱鸟!)
5、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讨论,师:父亲如果是猎人,他会——生:打到许多鸟。师:因为——生:他对鸟非常熟悉。师:但他永远不会成为猎人,因为——生:他非常爱鸟。)
总结: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要真正去爱一个动物,就去像父亲那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生活习性,了解它的喜怒哀乐,这样你就能真正地去关心它,保护它。
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下这么一句话:相知才能相爱,相爱才能相惜,相惜才能让情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