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支教随笔(七十一)——云峰看社戏

作者:海盐支教者顾富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3-05 字体:
支教随笔(七十一)——云峰看社戏  

   

昨晚,在学校食堂吃过饭,我在办公室练了几张毛笔字,又准备了两节明天要上的课,便回社后酒店。进入房间,来到阳台,一段非常优美的民乐协奏曲飘然入耳,循声望去,看到东南方离酒店近百米的一处平房里有灯光,透过一扇窗户,隐约可见有人影在晃动。我下楼问酒店服务员那里在干什么。得到的回答是那里有社戏在演出,很好看,连续演三天。社戏,我从来没看过,初中时读过鲁迅先生的散文《社戏》,三十年过去,对其中的内容已没有什么印象,现在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当然不能错过。  

走近戏场时,看有不少的小摊,卖一些糖果、瓜子、甘蔗、烧饼等,许多手艺人也来赶场,有做糖人的,只见那位中年师傅将砂糖在铁板上熬热后,一拉、一拔、一吹、一沾,眨眼功夫,一个活龙活现高举金箍棒的孙悟空完成了,一个小男孩动作麻利,一手递钱,另一手早已把孙悟空占为己有。把其他几个孩子全弄傻了。还有做棉花糖的,生意也很热闹。小孩子来看戏,就是为了吃吃零食,凑凑热闹。  

戏场设在云峰镇的大会堂,这个大会堂估计是七八十年代的建筑,有二十五排座位,每排有二十座,后面还有很大的空地,座无虚席,后面及两侧也站了不少人,观众人数约为六七百。六七十岁的老人占了八九成。  

演戏的是义乌小百花婺剧团,戏台右侧坐着五六个伴奏的,有敲锣打鼓的,有吹唢呐笛子的,有拉胡琴的。演员脸上涂脂抹粉,身上穿红戴绿,引人注目;唱腔时而高亢激越,时而悲壮沉郁,扣人心弦;也有丑角偶尔来个插科打诨,令人捧腹。   

我站着台前看了一个半小时,看了两个剧本,一是《后金冠》,演员拉长了调,用方言依依呀呀地唱,我听不太懂内容;另一个是《桃园三结义》,演员唱得少,对白多,故好懂。那婺剧《桃园三结义》中的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跟小说《三国演义》完全不同,在《刘备吃白食》一幕中,刘备成了一个好吃白食、油嘴滑舌的二流子。最好笑的是刘关张三兄弟论资排辈的那幕戏——《爬得高做老大》。爬得高真能做老大吗?张飞爬得高偏偏做了个老三。戏中的刘、关、张桃园义结兄弟是以爬桃树高低来论排行次序的。这几乎近乎农村牧童小子的玩意儿了。张飞爬得最高,关羽爬在张飞下面,最低一个位置不用说是留给刘备的了。这位“刘大爷”不慌不忙地来到桃树下面一看说:“张飞,你爬得好高啊!”张飞洋洋得意地说“爬得高做老大!”刘备毕竟胸有城府,接着就问张飞道:“张飞,我来问你,树从哪里长起?”张飞回答道:“树从根脚长起。”刘备说“好啊!树从根脚起,动作:(大拇指一竖)老大在这里!”结果刘备做了老大,张飞排了个第三,乖乖做了三弟。在这段戏里,张飞的“草包”性格,可也真描绘得够有趣的了。  

戏结束要到十一点,我九点左右走了出来,门口碰上云峰学校的两位老师,其中一位家住云峰镇,她告诉我,云峰镇每年都要请外地剧团演社戏,连演三天,每天两场,每场费用三千元,由村长组织人员挨家挨户地去收钱,各家各户出得钱数不一,全凭自愿,有出十元的,有出二十元的,当然经济条件好,出手大方,出一百两百也有。如果收起来的钱不够的话,村里再拿出一部分补贴。  

遂昌各乡镇每年都要在春节前后搞社戏,使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应该值得经济发达地区借鉴。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