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七十二)——我为什么喜欢写支教中快乐
我的支教随笔,能得到许多博友的关注与点评,这使我感到欣喜与感动,也因此能坚持不断地一路写下来。上学期写了六十八篇,这学期写多少,还不知道,顺其自然,随性而为。只要心有所感,我就写。因为我是语 文 老师,语 文 老师应该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把文章写好。
有人曾经问我的支教随笔为什么能写这么多。因为我来遂昌的第一天碰到了遂昌新世纪实验小学的雷新平校长,他说,他在遂昌最偏远的山区(从县城坐五六小时的车才能到达)支教一年,天天写支教日记,自己收获很大,也感动了许多人。我当时就想他应该是我的榜样,我得严以律己,借这一年支教的机会,好好锻炼自己的毅力,提升自己的素养。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的自然风景确实美,这里的风俗人情确实能感动我,情动而辞发,我能不写吗?
我的支教随笔(六十九)《遂昌,期待着的你的到来》,有位自名为“多嘴”的博友这样点评:您的文章生动,文采华丽,值得一阅!提个小小的建议:写吃的场面仅可简略,否则让人感觉支教“常吃”,还有支教代表贵县教师,吃饭后下午新学期第一次教师会也……是不是有点那个……呵呵!多嘴了!
看了这个点评,有几点我要说明一下。一是向博友“多嘴”表示谢意,因为关注我的博文,还给予了我表扬与鼓励;二是对所提的小小的建议也表示感谢与理解,写吃写得太多,是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我在这里支教,无所事事,只知玩乐。其实要说明的是,写“吃”,多次写吃,详细地写吃,其目的正如我的知心博友“老鬼”所言—— 顾 老师写吃,不是在展示自己好吃,喜欢吃,而是实实在在地陈述云峰人的热情、好客与淳朴。至于多嘴所提的“吃饭后下午新学期第一次教师会也……是不是有点那个……”我还是要说明一下,当时华校长一点钟到学校开会的时候,我与顾亚伟还有教育局的司机午饭还没吃好,就是吃好了,司机一上午开了四个小时车,也得让他休息一下,顾亚伟在遂昌城里支教,平常也不到云峰镇上来,这次难得过来,不陪他在云峰看看,聊聊,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吧。
在遂昌支教,说实话,工作压力自然没有海盐实验小学那么大,但我没有放松自己,生活节奏依然是紧凑而充实。早晨,五六钟起床,看散文,看《菜根谭》,背古诗词,所看所背均抄录或默写。晚上,练书法,写随笔,看一些教育理论的书。白天,把每一堂课上好,还经常主动地去给云峰语 文 老师上阅读示范课,作文示范课。
出来支教有没有苦?当然有。但是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应该不能叹苦。应该把支教当作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应该努力从支教的辛苦中去感受生活的快乐。一个不乐观的人,他的工作做不好,他的生活不幸福。
我很喜欢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2009年,我每天都读他的散文,每天都要抄一二篇,我认为好文章应该去抄,抄使你静心地去品味,得益非浅。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的支教随笔所以能写得有点诗意,都是因为受了林清玄散文的熏陶感染。
我最喜欢林清玄的《常想一二》,这里摘录几段优美的段落给大家欣赏: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生命里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份,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的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后,在生活中大概都锻炼出宠辱不惊的本事,也不会在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历过生命的痛苦与挫折,也经验了许多情感的相逢与离散,慢慢的寻索出生命中积极的、快乐的、正向的观想,这种观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观想。
常想一二的观想,乃在重重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红尘中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有一次深长的呼吸。生命已经够苦了,如果我们把几年的不如意事总和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惟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讨苦吃,苦上加苦了。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学会面对苦境的方法。
我总是想:从前万般的折磨我都能苦中做乐,眼下的些许苦难自然能逆来顺受了。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幅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份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